散文随笔:纸落烟云
纸落烟云
奚同发

记不得王铎以什么方式进入我的视野,巨拓墨迹,还是碑帖摩崖、高碑大碣?
春暖花开,赏拓阅帖,就这样与王铎《唐诗十首》相遇,近7米长的手卷,时年55岁的他一气呵成,落款“吾书学之四十年,颇有所从来,必有深于爱吾书者。不知者则谓为高闲、张旭、怀素野道,吾不服、不服、不服!”更是引人注目。一堆书坛大咖,都是野道?
此时正逢王铎仕清二年,正月命原官礼部尚书,管弘文院学士,充《明史》修纂副总裁;书帖时三月,好友黄道周抗清被俘救义。
一
人手第一张王铎之拓《枯兰赋花赋》,来自2012年洛阳碑志拓片博物馆的展览,刘建军馆长为普及这种艺术,特备拓片数件。资料显示原件藏于苏州博物馆或辽宁博物馆。拓片没有画作,仅书法题跋,纵64行,计596字,时年王58岁。内容借雨恭先生府中一茎三花萎后复发的建兰,书人生感慨,尤其对主人多有赞美恭维。似与兰亭雅集类同,不过三五文友把酒言欢,兴致所至,欣然作之。其行文流畅,词雅语精,书墨温润,布局舒展而不张扬,用笔沉稳厚重,顿挫转翻,蓄势藏露,各得其所。尤其被称道的一笔书及涨墨,几乎都没施展,即使喜欢的枯笔拖长式收尾,也仅一“华”字。
所得第二幅是王拓临褚遂良《兰亭序》,既有褚版所兼容的王氏原作之神韵,又赋予不同的个人色彩。名家名帖如此临来,岂不是入帖出帖之妙,从起初的追求形似至信笔而书的神似,不为原帖所囿,于法度之中,变幻多端,有理有据。
而后赴河南孟津,寻访王铎故居,同行者书法篆刻家赵江涛,因中堂之碑《青圃通邻巷》中有一溪字,特意购拓以赠。后来参加孟津采风,洛阳好友赠我一拓,乃顺治九年王铎逝后,皇谕河南布政使司右参议徐文秀冀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之碑,文中赠谥“文安”。
孟津县因黄河古渡而得名,系大禹治水出三门峡第一渡口。1592年,王铎生于孟津双槐里,后在时任香河县县令岳父马从龙和舅父陈耀资助下,举家搬往县城即今会盟镇老城村。所以,世人亦称其王孟津。
王铎,字觉斯,号嵩樵、痴庵,别署烟潭渔叟。明天启二年(1622年),赐同进士出身,人选庶吉士,官至礼部尚书。顺治二年(1645年)臣清,逾七载(1652年),病逝故里,享年61岁。吴昌硕称其“有明书法推第一”。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一文中评其“在于明季,可说是书学界的‘中兴之主’了”。启功则盛赞:“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2000年4月开放的王铎故居,是一个修复的仿明清官府五进四合院落。另有一个与故居隔路相望的园林,即王家当年的后花园,因长出两个奇大的灵芝而名“再芝园”。县城建有“王铎书法馆”,藏王书法刻石260多件。
相关阅读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