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寻找你 你也在审视我(2)
我在寻找你 你也在审视我
我们确实很熟悉这样的摄影,摄影师就像狩猎者,思维敏捷地审视他周遭的世界,在旅行中发现过往人生中不曾有的体验,在现实中有所感悟并试图满足不断膨胀的好奇心,然后用相机记录和表达,和其他人分享自己的发现。
不过如果你对索斯的了解再多一些,就会发现他的拍摄方式并非如此,特别是《眠于密西西比河畔》及之后的创作(《眠于密西西比河畔》被索斯称作“我摄影的真正起点”),所有的场景都是“沟通后的结果”。索斯不是去捕捉“决定性瞬间”,也不是借景抒情。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记录下来的不是一幅肖像,而是他与被摄对象间的互动,包括空间互动,也包括时间互动。
索斯在很多场合说过类似的话,我想大概可以理解为他的摄影是对某一段状态的记录而非对被摄对象的定格。通过照片,他在邀请观者阅读和理解关于某个人或某群人的故事,而非将照片视作符号或某段经历的标签。
在《乒乓对谈》一书中,索斯讲了一件事。《眠于密西西比河畔》取得成功多年后,他在家乡明尼阿波利斯(美国明尼苏达州最大的城市——编者注)举办了一场展览,查尔斯带着全家人到了现场并表演了一段口琴,看上去非常享受展览过程。可是再之后,索斯听一个记者说查尔斯表示已经受够了,他的生活并非只限于那张拿着飞机模型的照片。
索斯一直说他是个内向的人,以前不太敢和陌生人接近。可他又很喜欢与人有关的照片,所以创作早期作品《完美陌生人》的过程,其实是在练习如何面对和克服给陌生人拍照的恐惧。在不断练习中,他逐渐发现自己只对拍摄某些人感兴趣,而遇到特定的人的过程不是单向的,摄影师在公共场所寻找被摄对象,潜在的被摄对象也在审视拿相机的人。
我们观看《完美陌生人》和《在酒吧》等早期作品,以及《歌本》中的抓拍照片时会发现,索斯在捕捉某个特定瞬间时的呈现方式与其他秉承“在路上”传统的美国摄影家很像,这印证了他自己所讲——受到1970和1980年代美国传统摄影的影响很大。不过这种单向发现式的摄影并不是他照片的主流,不论是《眠于密西西比河畔》《尼亚加拉》《破碎手册》《歌本》,还是《我知道你的心跳有多剧烈》,索斯与被摄对象的交流总是会持续一段时间,并且经常“指导”被摄对象在他选定的场景完成选定的动作。而在这个过程中,被摄对象都是愿意与摄影家分享自己经历、态度、情感,甚至梦想的。在如此互动中,索斯完成的并不是一次拍摄,也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告诉读者:“嗯,这里有个故事。”
索斯是玛格南图片社成员,但他的代表作品拍摄方式并不“玛格南”,某种程度上代表着现代摄影和当代摄影的分野。从摄影分离运动开始的“现代摄影”经历了“直接摄影”“社会纪实摄影”“新纪实摄影”“新彩色摄影”“新地形摄影”“私摄影”等诸多观念、流派,但他们的共同点始终是凭借“摄影师的眼睛”去发现、去探索、去记录和表达。而在观念艺术影响下的当代摄影,扮演式的拍摄、电影式的拍摄、置景式的拍摄,或者对行为的摄影记录等,都不是仅依靠好奇心的驱使来定格瞬间。
相关阅读
-
看雪赏冰,别具一格的哈尔滨菜肴
如果有人问冬天赏雪哪里最值得去,哈尔滨一定是我能想到的第一个答案。绵延万里的白色雪花,堆砌成一条膨松柔软的纯白之路,那透着冷峻光芒的冰雕,看上去巧夺天工。这样一个冰雪天
-
一个摄影记者30年的记录与思考
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受阅飞机飞跃天安门广场 刘卫兵 摄 1987年前后,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学生们争抢着买肉包子。大学时代因为没有拍摄条件,影像大多只留在记忆中。刘卫兵 摄 1996年,
-
约会
渠晋湘 在摄影艺术创作中,拍摄者几乎都知道大光圈的特点:一来可以增加进光量:二来可以让焦点之外的物体与环境呈现虚化效果,营造出梦幻般的景象。 采用大光圈拍摄,应该注意防止造
-
美食攻略 让你在家也能吃出踏青感。
放假啦,想必大家都按捺不住想要出去玩了吧!假期人员流动性巨大,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不可放松,不妨在自家公园附近,带上家人孩子,一边享受美食,一边欣赏风景。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