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片社:打造中国一流影像数字化服务平台(4)
中国图片社:打造中国一流影像数字化服务平台
“老”技师萌生的“新”点子,不仅为中国图片社高清数字化项目降低了成本,也为这项事业的后续拓展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而这正是中国图片社从上到下重视高质量发展所结出的硕果。
今年,中国图片社迎来了她的70岁生日。回首过去,中国图片社由石碑胡同那个简陋的手工洗印房发展成为拥有世界一流设备和人才、影响力跨越国界的集团化运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正是因为这一代又一代中国图片社人的“工匠之心”,铸造了企业通向辉煌未来的发展之路——而这终将会留在中国图片社最宝贵的基因中。
为此,《摄影世界》杂志社总编辑助理朱一南专访中国图片社原副总裁、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副主任袁满。
中国照片档案馆是唯一的国家级照片档案馆,保存了大量党和国家历史上重要节点事件、重大建设成就、社会百姓生活等方方面面沿着历史的时间线留下来的影像瞬间。早在1999年,新华社就启动了最早的数字化项目,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照片的扫描数据量都比较小,在今天看来无法满足日常发稿和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因此,现在再次启动高清数字化项目,是新华社党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远见卓识。
新华社党组将这一重要的政治任务交给了中国图片社,任务艰巨、意义重大。中国图片社从2019年开始立项,2020年开始论证。2020年6月4日,中国图片社完成购买飞思设备,中国照片档案馆数字化项目正式启动。
这些年,很多国家大型展览,比如《辉煌“十一五”》大型图片展、“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以及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里的陈列内容都用到中国照片档案馆的历史照片。所以说,这项工作的立项是基于新华社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和国家重大主题展览的需要。
朱一南:高清数字化项目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照片档案馆保存最早的底片是1892年的,大量底片都具有唯一性,可以说它们属于文物。每次调用都容易对文物造成损坏,而在高清数字化扫描之后,底片可以进行封闭管理。这样,无论是媒体发稿使用,还是大型展览的制作需求,我们只要调用相应的高清数据文件即可。这样,既能将底片文物重新“盘活”,又对底片文物起到非常好的保护作用。
其实,这些年陆续有一些单位找到中国图片社,希望将自己单位的一些照片、文件等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进行数字化扫描。我们发现,市场上数字化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比如全国各类各级档案馆有四千多家,还不包括各类纪念馆、博物馆、地方志编纂室等,他们都有相似的需求。所以说,我们这次立项以及成立相关工作团队,是完全符合社会需要、市场需要的。在这项工作中,加大技术投入,提升科技含量也体现了中国图片社在数字化产业升级上的决心。
相关阅读
-  
             约会渠晋湘 在摄影艺术创作中,拍摄者几乎都知道大光圈的特点:一来可以增加进光量:二来可以让焦点之外的物体与环境呈现虚化效果,营造出梦幻般的景象。 采用大光圈拍摄,应该注意防止造 
-  
             一个摄影记者30年的记录与思考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受阅飞机飞跃天安门广场 刘卫兵 摄 1987年前后,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学生们争抢着买肉包子。大学时代因为没有拍摄条件,影像大多只留在记忆中。刘卫兵 摄 1996年, 
-  
             美食攻略 让你在家也能吃出踏青感。放假啦,想必大家都按捺不住想要出去玩了吧!假期人员流动性巨大,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不可放松,不妨在自家公园附近,带上家人孩子,一边享受美食,一边欣赏风景。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些 
-  
             看雪赏冰,别具一格的哈尔滨菜肴如果有人问冬天赏雪哪里最值得去,哈尔滨一定是我能想到的第一个答案。绵延万里的白色雪花,堆砌成一条膨松柔软的纯白之路,那透着冷峻光芒的冰雕,看上去巧夺天工。这样一个冰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