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审美的中华语境影像推动两岸的交流(6)
摄影审美的中华语境影像推动两岸的交流
刘欣:对。王达军其实还在那条路上,他是在另一个维度重新开始积累,为他的创作升华积攒力量。
庄跃成:是的。所以我觉得王达军《景观·山悟》这组作品是本届影像文化周非常重要的看点。这是不同于以往我们熟悉的王达军的作品。以前是“再现风光”,现在则是表现我心中的风光,展示我发现的美,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和超越。
刘欣: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活动内容丰富,精彩展览纷呈,其中不乏好的艺术品。您如何看艺术品和传播的关系?
庄跃成:艺术品是要靠传播来实现它的价值的。艺术的审美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审美。一件艺术品,只有赢得了很多人共同认同的时候,它的价值才会最大化的体现。传播对艺术品价值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我看来艺术品本身的特质就是要求传播的,这个是毋庸置疑的。
刘欣:传播学定律之一是,传播不出去的东西,等于没有。
庄跃成:对,我们以前常提到的“阳春白雪”“孤芳自赏”,这种过于小众的东西,没有足够的震撼力、影响力,我个人觉得是不能真正称之为“艺术品”的。所以,这次我们也特意与新华社《摄影世界》杂志社合作,负责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的传播工作,这也是我们在寻求更为广阔的传播途径,提升活动品牌价值和影响力的一个探索,朝着更强更好的目标迈进。
刘欣: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设立了“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第二届海峡两岸大学生短视频大赛作品展、第三届海峡两岸大学生摄影大赛作品展等,注重为海峡两岸青年人的影像创作和影像交流搭建平台,这是基于哪些考虑?
庄跃成:我个人觉得,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推动发展的主体力量一定是青年。一门艺术想要发展,一定是青年感兴趣的,是青年人愿意参与,愿意融合的。青年这个群体,其实背后的含义就是延续和传承。对一个民族而言,青年就是这个民族传承的载体,传承生命,传承文化。我们不能生活在上一个时代,也不能超前生活到下一个时代,我们只能生活在当下,而当下最活跃的主体是青年,所以青年人的认同非常重要。
如果举办一项面向大众的影像文化活动,结果只有老年人感兴趣,青年人不感兴趣,那我只能说这个活动是有失偏颇的。一定要让青年人感兴趣,老年人也感兴趣,成为一种更为广泛、更有活力的大众传播,这样的文化活动才有意义。
刘欣:最后,请您谈谈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未来的发展规划?
庄跃成:我们是想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打造成一个两岸影像交流的平台。那么既然是一个平台,我觉得未来的发展首要目标是坚持特点,坚持文化交流这个轴心。其次是要突破空间。现在是在浙江美术馆做展览,而今后,展览可以在大陆做,也可以创造条件到台湾去做。同时,这种空间的突破,除了展览,也可以向创作延伸,两岸摄影人交换空间进行创作,让交流更加深入。第三个方面就是要不断追求效果的提升。作为一个交流平台,大家在交流切磋当中,我们希望两岸的摄影人都有一些新的收获和体验,这也是我们办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一个很重要的目的。
相关阅读
-  
             美食攻略 让你在家也能吃出踏青感。放假啦,想必大家都按捺不住想要出去玩了吧!假期人员流动性巨大,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不可放松,不妨在自家公园附近,带上家人孩子,一边享受美食,一边欣赏风景。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些 
-  
             看雪赏冰,别具一格的哈尔滨菜肴如果有人问冬天赏雪哪里最值得去,哈尔滨一定是我能想到的第一个答案。绵延万里的白色雪花,堆砌成一条膨松柔软的纯白之路,那透着冷峻光芒的冰雕,看上去巧夺天工。这样一个冰雪天 
-  
             约会渠晋湘 在摄影艺术创作中,拍摄者几乎都知道大光圈的特点:一来可以增加进光量:二来可以让焦点之外的物体与环境呈现虚化效果,营造出梦幻般的景象。 采用大光圈拍摄,应该注意防止造 
-  
             一个摄影记者30年的记录与思考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受阅飞机飞跃天安门广场 刘卫兵 摄 1987年前后,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学生们争抢着买肉包子。大学时代因为没有拍摄条件,影像大多只留在记忆中。刘卫兵 摄 199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