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姑娘山镇变迁:今非昔比的户外天堂(7)
四姑娘山镇变迁:今非昔比的户外天堂
同行的媛媛则认为:“摆渡车直接开到最里面,又走了一段路下山,好的风景其实在中间哪一段,到那的时候感觉有点累了。”
众口难调,尤其是今年夏天,内地遭遇了罕见的高温天气,作为距离成都最近的雪山,四姑娘山成为了成都人民理想的避暑胜地。周五下午开车上山,周六双桥沟里走一走,周日睡个懒觉吃顿牦牛火锅下山,这是大部,分来到四姑娘山的游客的标准行程。因此每到周末,类似的场景总会反复上演:游客不停地走进客栈,间着同样一句话:“老板,、还有空房没?”得到的总是相同的回答:“没了,已经住满了。”专门的停车场总是停满的,车主们都在四处询问是否能够停车。即便在食宿繁荣的当下,四姑娘山的接待能力仍然无法追上不断涌入的游客。今年夏天,四姑娘山的日均游客接待量与著名5A级景区九寨沟仅相差300人。并且在未来的几年内,游客
数量还会继续增加——高铁正在山谷间架设,预计两年左右通车。商业的繁荣让四姑娘山繁华了起来,四姑娘山也有了新的发展思路,从2020年起,四姑娘山开始全力冲击5A级景区。

作为冲击5A的景区,丰富的山地资源和自然风光为四姑娘山确立了优势。但想要冲击5A,景区必须要有特色文化。恰在近年,在长坪村的河对岸,容中尔甲剧场拔地而起,每晚7点“斯古拉之夜”如期上演。如今走在长坪村河边的路上,四处可见“斯古拉之夜”的宣传,这是今年6月刚刚推出的一台歌舞表演。走在镇上,总能遇到藏族青年过来询问,“今晚有一台演出,要不要看一下?”
“斯古拉”这个名字听起来也许有些陌生,自从被国内山友认识以来,四姑娘山就被冠以“四位神女的化身”之名,在汉族人不断的涌入和传播之下,四姑娘山本地的藏族文化渐渐被隐没在声浪中。但斯古拉神山,才是幺妹峰的本名。
在藏族文化中,斯古拉是藏传佛教中格鲁派的神,一位武将。对于当地人来说,这座山便是斯古拉的化身。由于四姑娘和斯古拉发音相近,才有了“四姑娘山”这个名字和四位神女的故事。
告诉我这些的人叫作依希塔玛,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四姑娘山人,如今,35岁的他在小虎协作队做一名高山协作。在身份证上,他姓杨,大家都叫他小杨,但这个姓氏在他的家族中仅仅存在了三代。四姑娘山镇的本地人自称嘉绒藏族,他们的祖先从阿里地区迁移至此,是古时藏族人中的兵团,因此嘉绒藏族的血脉拥有强大的运动能力。时至今日,虽然已经拥有汉语姓氏,但他们仍然保留着藏语姓名,依希塔玛,便是他的本名。杨这个姓氏,是从依希塔玛的爷爷辈才开始流传在家族中的。1953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四姑娘山镇的大部分藏族人还沿用着藏语姓名,为了便于管理,他们才给自己起了汉语名字。至于姓什么叫什么,全靠大家商量着起,你姓杨,那我便姓肖。从此,他们的身份证上写上了汉语的名字,他的爷爷姓杨,父亲姓杨,他也姓杨。
相关阅读
-
一个摄影记者30年的记录与思考
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受阅飞机飞跃天安门广场 刘卫兵 摄 1987年前后,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学生们争抢着买肉包子。大学时代因为没有拍摄条件,影像大多只留在记忆中。刘卫兵 摄 1996年,
-
看雪赏冰,别具一格的哈尔滨菜肴
如果有人问冬天赏雪哪里最值得去,哈尔滨一定是我能想到的第一个答案。绵延万里的白色雪花,堆砌成一条膨松柔软的纯白之路,那透着冷峻光芒的冰雕,看上去巧夺天工。这样一个冰雪天
-
约会
渠晋湘 在摄影艺术创作中,拍摄者几乎都知道大光圈的特点:一来可以增加进光量:二来可以让焦点之外的物体与环境呈现虚化效果,营造出梦幻般的景象。 采用大光圈拍摄,应该注意防止造
-
美食攻略 让你在家也能吃出踏青感。
放假啦,想必大家都按捺不住想要出去玩了吧!假期人员流动性巨大,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不可放松,不妨在自家公园附近,带上家人孩子,一边享受美食,一边欣赏风景。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