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敌浩克”北美高海拔大岩壁攀登手记(5)
“无敌浩克”北美高海拔大岩壁攀登手记

12个绳段中有两个5.10,最经典、最“值钱”的是第三个绳段——一条看似不长,一开始攀爬就感觉通天的内转角垂直裂缝,Dihedral路线。这条裂缝难度持续,对耐力和技巧要求颇高。我爬裂缝的能力欠佳,还需打磨,于是把money pitch让给了伊安领攀。就这样,和伊安交替领攀直到完成整个线路。攀岩以来第一次全程没打开过粉袋,即使领攀时也穿着两条裤子、一件保暖夹克和一件羽绒夹克。根据山顶的小登记册来看,上一支队伍还是在9天前的9月19日登顶,如果我们成为今年的最后一队也不会感到惊讶。
在风暴中下撤
从三级地形[3]的陡峭南面山脊中向下攀援,肆虐的大风夹杂白雪在高耸的岩壁间快速回转,能见度缩短,稍一恍神儿就可能致命跌落。我嘴中念念有词、不停提醒自己:滑坠是高山活动的最大死因之一,不要心急,不要心急,先观察、挑选可延续的线路再小心地从一个手点移动到另一个手点,对落脚的碎石和细砂持保守态度……
睫毛结冰、视线模糊的我们找到了由绿色和橘色扁带连接着挂片组成的下降站。我又一次为新买的皮革保护手套感到欣慰,到顶后我就立刻戴上,僵硬的手指在下降的过程中可一点好处都没有。第二段绳降结束时,蓝色晴空早已被滚滚乌云取而代之,隆隆雷声落在与我们一壁之隔的前方山坳,每次传来都让我们睁大眼睛面面相觑。时间紧迫,但我们仍旧坚持谨慎地移动,放低身体重心、双手在巨石的支撑下较为安全地迅速下行,随时准备化解下滑的惯性。最终,到达被称为膝盖杀手的松动岩屑坡。
这段陡坡近乎垂直,底部由大如轿车的巨石组成,上面部分是勉强到达一定平衡的尖锐砾石,形状大小各异,或片状或块状。经过几个世纪的堆积,看似全盘稳定,实则牵一发动全身。单颗石子的移动能引起一片小规模碎石流,看似稳定的餐桌大小石头也不值得信任。风险从一只不幸的臭鼬身上得已窥见,我们从它的遗体边经过,黑白相间的漂亮皮毛上密密麻麻地覆盖着雪球,没有一丝血迹。
片片雪花转瞬升级成黄豆大小的雪球,胡乱地拍在我们的脸颊和身体上。之前清晰的秀丽山谷现在无比模糊,偶尔在云雾的间隙,眯着双眼能瞥到如指甲一般大小的两顶帐篷。我们掸落身上白雪的速度跟不上下雪的节奏,它们逐渐堆积在头盔上、兜帽中、粉袋里。天气和地形考验着心智和身体的双重耐力。我们找到一点窍门,走出之字形路线尽力缓和坡度。
一高一低的我们注意着自己的脚下,起先没顾上留意对方的相对位置。几次伊安大喊“石头!”我慌乱躲避后,我们意识到在坏天气中,除了想要尽快脱离苦海的自己是最大的敌人外,其中一人带落的石块也可能误伤到同伴。
相关阅读
-
约会
渠晋湘 在摄影艺术创作中,拍摄者几乎都知道大光圈的特点:一来可以增加进光量:二来可以让焦点之外的物体与环境呈现虚化效果,营造出梦幻般的景象。 采用大光圈拍摄,应该注意防止造
-
看雪赏冰,别具一格的哈尔滨菜肴
如果有人问冬天赏雪哪里最值得去,哈尔滨一定是我能想到的第一个答案。绵延万里的白色雪花,堆砌成一条膨松柔软的纯白之路,那透着冷峻光芒的冰雕,看上去巧夺天工。这样一个冰雪天
-
美食攻略 让你在家也能吃出踏青感。
放假啦,想必大家都按捺不住想要出去玩了吧!假期人员流动性巨大,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不可放松,不妨在自家公园附近,带上家人孩子,一边享受美食,一边欣赏风景。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些
-
一个摄影记者30年的记录与思考
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受阅飞机飞跃天安门广场 刘卫兵 摄 1987年前后,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学生们争抢着买肉包子。大学时代因为没有拍摄条件,影像大多只留在记忆中。刘卫兵 摄 199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