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地球把脉——地震的预报与监测(3)
为地球把脉——地震的预报与监测
张少泉:这件事情说明,在张衡的头脑里已经有这么一个雏形,一个基本的认识,所有的地震接收到之后,就可以推断出一个发生震动的源。
张衡地动仪的功绩,不仅仅是一项技术,一个仪器,它体现了一个科学理念。通过地动仪的发明,他传达给我们一个概念,那就是地震波的概念。
张少泉:什么是波?波就是震动的传播。在震源,断层一错动,就会引起地面的升降和摆动,并以每秒几公里的速度传播。四川发生地震,北京也能感到晃动,越在高层的人感到的晃动越厉害。为什么呢?不是北京在地震,是北京地面有运动,这个运动来自于1200公里外的四川。这个概念就是延续我们老祖宗张衡的思路。地震波就是震动的传播。
现在我们使用的地震监测仪,比张衡的地动议先进了许多。目前对地震活动进行监测的仪器有两类,一类是记录地震的,叫作地震仪;一类是记录地震前兆信息的,叫作前兆仪。前兆仪观测记录的信息就是科学家对地震进行预报的依据(图4),这些信息涉及地磁学,地下流体学,地壳形变学等等(图5)。

(4)记录地质信息的专门仪器

(5)各种地质信息,为地震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主持人:地震学界认为,进行地震预测应该是三个途径,首先就是地震统计法,根据以往发生过的地震,进行统计学研究,得出结论;再一个就是地震地质法,就是研究该地区地质应力变化数据进行具体分析的方法;第三个方法是地震前兆法,就是大震前的前震,以及地磁异常等。只有这三种方法结合在一起,我们才能拿出一个相对较为完善的地震预测来。
中国国家地震台网中心是隶属于中国地震局的一个研究机构,负责地震的预报和监测工作。而地震的预报,是目前人类尚无法完全掌控的一个领域,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开展地震的预报监测工作呢?
?蒋海昆:从防震减灾法来说,地震预报是中国地震局的职责,是以法律的形式赋予的责任,这是社会的需求,是必须要做的事。一方面积累资料,一方面探寻方法。
专业人员把地震预报分为长期预报,中期预报和短临预报。时间越短,预报的精度就越高。为了了解更多的地震知识,我们来到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希望了解地震信息监测和处理的流程。
对地震的监测,可以帮助我们知道地震的地点和震级;对前兆的观测,则可以帮助我们对即将发生的地震作出判断。但前兆仪器仅仅记录地壳的形变还不够,科学家们还要监测地壳更多的有用信息,才能为地震的预报提供依据。
相关阅读
-
幻灭——蓝色角逐(二)
见证·发现之旅 140多年前,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的蒸汽轮船“黄鹄”号诞生(图1)。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第一个独立制造的大型产品,它是真正的“中国制造”。因此,说它是晚清“自强运动”
-
横杆下“钻”过去的跳高
科技之光 跳高历来被称为“失败者”的运动,每次都以运动员碰掉横杆而告终。但曾经打破世界纪录的跳高健儿却又都是无限风光的“成功者”,他们的矫健身姿和巅峰成绩永载跳高运动的史
-
风云人物
科技人生 2008年1月中旬,我国南方地区连续三次大范围降雪,此次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516.5亿元。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这次大范围的雨雪天气是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自然灾害。 20世纪
-
师夷——蓝色角逐(一)
见证·发现之旅 背景介绍:道光、咸丰、同治三代,是清朝内外交困、受外国帝国主义蹂躏、一步一步走向衰落的时期。期间,外国侵略者的铁船载着洋枪洋炮,沿中国海岸线从广州一路北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