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阁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来自上海的亲戚(5)

2022-08-23 15:57:43 来源:文言阁 作者:admin
导读:上海亲戚,那台上海牌缝纫机,不但缝缀着我们全家和半个村子的光鲜,更缝密了缝紧了我们家与上海的那条线。 从此,我们家每年收到的家信,除了青海的二叔、

上海亲戚

那台“上海牌”缝纫机,不但缝缀着我们全家和半个村子的光鲜,更缝密了缝紧了我们家与上海的那条线。

从此,我们家每年收到的家信,除了青海的二叔、大哥的,沈阳的三叔的,还有上海须辑的。从此,我们家每年寄出的花生米,也多了一份上海须辑的。

那时,我们家来的信,是我们村最多的。青海的,沈阳的,村里人都知道,那是爷爷的两个儿子,父亲的两个弟弟。只有这个上海的,村里人都好奇,李铁匠家,什么时候多了个上海亲戚?父亲逢人问,必答:那可是我们家最要紧的亲戚。

后来,父亲又独自一人去过上海,去过须辑家,背回家的是“永久牌”自行车。那是一辆崭新的52 型加重自行车,是须辑信中知道父亲要去他们家,提前就买好的。那也是我们村唯一的一辆“永久牌”自行车。

当村里人骑着弯把的“大金鹿”赶集上店,遇突发状况,只能慌里慌张手扶车把脚踩刹车时,父亲骑着他的平把的加重“大永久”,两手轻捏刹车,两脚支在地上,两眼随意溜达。那个新衣服都要套在旧衣里穿的李铁匠,俨然成了那个豪横到敢跟皇家比拼的石崇。

这辆“大永久”,父亲从生产队,骑到大包干;从大包干,骑到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最开始的锃明瓦亮,到后来的风尘仆仆,却从来没有一次“掉过链子”。直到八十岁的父亲因脑梗而瘫痪在床的前一天,父亲还在骑它。如今,父亲坟头的草已历经三个春秋的荣枯,可那辆“大永久”,还静静地站在父亲院子的瓦棚下,践行着它的久久长长。

就是这样的,在村里最引以为豪的“两大件”,均来自上海,来自我家“最要紧”的亲戚。每年雷打不动地,我们寄给上海须辑家的,除了五斤花生米,就是母亲晒的熟地瓜干,那是须辑的高工爱人喜欢的。

寄给上海的家信和花生米,开始的时候都是父亲托我们本家的三哥代写。这个三哥,读过几年私塾,写一手好字,我们本家有重要的信件,都是托这个三哥写。再后来,我和三哥都上学了,都可以写信了,这个任务就落到了我们兄妹身上。最开始,给二叔三叔大哥的信,是我和自家三哥写,给上海须辑的信,父亲还是请本家的三哥写,父亲怕我们的铅笔头写不好那么“要紧”的信。一直到我参加工作,每年一封写给上海要紧亲戚的家信,都还是我的必修课。每次写这封信时,父亲总是坐在一旁“耳提面命”,总是念叨着那个温和的叫须辑的上海男人,还有那个温婉的不知道名字的上海女子。

在格尔木的大哥,休假时,总会拐个弯,到上海,到须辑的家里坐坐,哪怕当天就启程回老家。

再后来,大哥身体不好,就打发女儿、儿子代他去上海,去须辑家。那个时候须辑和他的爱人早都退休了,接待他们的是须辑的儿子。

相关阅读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旧故事:父辈们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