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阁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文化散文:历史见证者

2022-08-24 19:17:58 来源:文言阁 作者:admin
导读:历史的脚印,一 去年春三月的一天,天上飘起小清雪,雪花纷纷扬扬的,身后雪窝留下两行浅浅的脚印。我走进坐落在北京东城区五四大街29 号的北大红楼,从楼上依稀可见故宫东北

历史的脚印

 

去年春三月的一天,天上飘起小清雪,雪花纷纷扬扬的,身后雪窝留下两行浅浅的脚印。我走进坐落在北京东城区五四大街29 号的北大红楼,从楼上依稀可见故宫东北角的角楼,在瑞雪中,飞檐斗拱肃然,宛若静静的历史见证者。

北大红楼是座百年建筑,没有故宫的宏伟,也没有故宫的气魄,却积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精华和共产党先驱者的脚印。漫步红楼,倾听脚下红色地板的声响,犹如一脚踏入百年前的北大校园。我眼前仿佛有位身着长袍马褂,椭圆脸,留着八字胡,戴着圆形眼镜的先生,在对我自信而深沉地微笑……儿时,先生的形象就定格在脑海里了。小学历史老师指着黑板前挂的画像告诉我们,他就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李大钊。那会儿,老师给我们讲的是,他身为北大教授、图书馆主任,月薪起步为120 块银圆,后增加到240 块银圆,却过着俭朴,甚至寒酸的生活:冬天一身棉袍,夏天一件布衫;一顿饭也常常是一个大饼卷一根大葱。客人到访府上,见他小女儿穿着红粗布小棉袄,外套蓝粗布小褂,前襟和袖口都油光锃亮的,这哪儿像北大名教授的千金啊。要知道20 世纪20 年代,一块银圆足以买十六斤大米,四五斤猪肉,一百二十个鸡蛋,六尺棉布的。

几年前,在李大钊故居的陈列柜中,我看到一张发黄的薪酬表,方知李大钊的薪水再加上稿费,每月可达300 块银圆。即便这般高薪,他夫人赵纫兰却时常为柴米油盐而发愁。原来丈夫将近三分之二的收入都用作党的活动经费,余下的还要抽一部分来接济贫困的进步学生。这就是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情怀。这种情怀是植在心田的种子,由心灵的热土培育,是血管的热血浇灌,从发芽的那天起就以“铁肩担道义”为己任了。

北大红楼1918 年落成,适逢北大成立20 周年。那年李大钊29 岁,而我这个年龄,大学刚毕业一年。那会儿,他人在东城的红楼上班,家在西城的石驸马后宅35 号(现新文化街文华胡同24 号),租住一套三合小院平房。每天清晨,从西城到东城,他要步行六七公里,一路脚印也就留在了那里。

我想北大红楼是幸运的,落成伊始,就成为中国先进思想和文化的策源地,也留下无数仁人志士的脚印。这里有李大钊的办公室,有毛泽东工作过的图书阅览室,有鲁迅授过课的大教室……当他们的脚步声从这里响起时,全中国都能听得到他们的声音。

我怀着崇敬之情走进红楼119 室,这是李大钊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时的办公室。尽管讲解员坦言室内除墙上那个旧式壁挂电话机外,所有摆设都按那个年代特点仿制的,但这并不妨碍我去推想当年壮怀激烈的场景。李大钊是为真理而播撒火种的人,他的青春和北大的青春都在这里燃烧过。我似乎看到1919 年春天,他在办公桌前奋笔疾书在《新青年》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率先在中国系统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我似乎看到了1920 年秋日,他在这间屋子发起成立北方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让红楼成为北京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活动的重要场所。

相关阅读

  • 旧故事:父辈们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