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散文:历史见证者(4)
历史的脚印
四
新中国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2019 年10 月的一天,去采访军旅作家王宗仁,我开门见山地问:“您一入伍就去了青藏高原,可有什么撞击心灵的故事?”宗仁老师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有啊,我1958 年在青藏高原当上了汽车兵,没过多久就听战友讲起了‘唐古拉山的25 昼夜’。”
那是1956 年12 月24 日,王宗仁所在团一营的204名官兵在副团长张功、营长张洪声带领下,出动近百台车进藏,当车队行进至唐古拉山时,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风雪袭来,10 级狂风,伴着零下40 多度低温将车队困在山路上,进也难,退也难,外界联络彻底中断了。25 个昼夜,断粮断水,生死存亡摆在每个人面前。危难关头,营党委在唐古拉山坡的军车旁,顶着凛冽风雪,站着召开了特殊的党委会,做出与风雪搏斗,继续前进的决策,并传达到每一个班排。当下,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风雪突围战打响了。极寒中战士们首先想到的是保护军车。他们不约而同地撕下棉衣里的棉花,蘸上汽油烧烤发动机的油底壳,棉絮撕光了,就撕工作服;25 个昼夜,恰逢赶上1957 年元旦,饥寒交迫的战友不改豪迈的革命热情,敲起锅碗瓢盆来欢度新年;25 个昼夜,战友们用铁锹和双手生生挖出一条冲出死亡线的“雪胡同”,随着脚印一寸寸延伸,死神在英雄们面前退却了;25 个昼夜,50 多名官兵被冻伤,却没冻坏一台车辆,没损失一件承运物资。当他们走出没膝的雪地时,前来救援的战友们落泪了,只见他们一个个衣衫褴褛,脸色黝黑,像荒野里走出的野人。
青藏高原,一个冰雪的世界,鲜有绿色,缺少鲜花,却不缺战士的脚印。他们的脚印深深浅浅,是军旅生涯的印记;他们的脚印密密麻麻,是报效祖国的音符。在青海玉树曲麻莱县有一个海拔4415 米的五道梁,被称之为“生命禁区里的禁区”。由于特殊的海拔和地势,不但空气含氧量很低,而且由于土壤含汞量高,植被少,极易发生高原反应,人说能安全过五道梁,再过唐古拉山口,问题就不大了。
为避免无谓牺牲,坚守五道梁的军人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佼佼者。为解决缺氧问题,部队为每个战士床头都安装了供氧装置,以保证他们晚上能够入睡。即便这样,我们的战士仍不时面临生死考验。当刺骨寒风从五道梁吹过时,氧气似乎也被吹跑了,有的年轻战士在五道梁无法避免严重的高原反应症状,永远留在了那里。两千多公里的高原线上,布满了军人们的英魂,几乎每三公里就有一位战士长眠于此。
在青藏高原,军人的脚印就是生命之花,开在兵站,开在哨卡,开在千里运输线上……
百年风雨,百年巨变。历史的脚印验证了一个政党的成长:从嘉兴南湖的脚印,到井冈山的脚印;从杨家岭的脚印到西柏坡的脚印;从天安门广场的脚印,到深圳湾的脚印,历史的脚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苦难辉煌。
相关阅读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