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散文:龙港三件事(2)
印刷术、饭菜票与龙港
再细究“出版”这词的来历,就豁然开朗了:板与版古意相通,那不就是指的古老印刷术上的开板、刻板、雕版、活字排版的板吗?出版了,书不就成了。
二
接着说饭菜票。
高中毕业后我考上的是师范类大学,那时候因为师资欠缺,师范生由国家提供基本的生活费。具体到每个学生,就是每月都能从生活委员那里领到用橡皮筋扎起来的一叠饭菜票,每一张都盖着鲜红的学校后勤部印章。这样的“有价券”,应该出于食堂管理的需要吧,毕竟比起现金交易,不方便不说,还会出现一些显而易见的财务“漏洞”,另一个原因也为了便于辨认身份,比如我们持有的饭菜票,都标有某某院校“学生食堂”字样,这既框定了我们大学生的身份,也有限制,就是别想着去教工食堂里用餐,那也是我们向往的,因为教工食堂的饭菜,据说,菜量多、菜样多,味道还好。
那时,不仅学校食堂吃饭要用饭菜票,部队、工矿企业,甚至有些餐馆也都在用,于是,“饭菜票”这个词,几乎成了日常生活的伴生词。一些有先见之明的收藏爱好者,便专门将饭菜票也纳入藏品范畴。长年累月下来,他们手里也有了一批可观的饭菜票:天南地北的,各个年代的,各种计量的,军队的,地方的,新中国成立前的,老区的,等等。材质也不相同,有塑料的,有纸质的,厚薄也不等,形状大多是长方形的,也有长条的,偶尔也有圆形的。只是搞收藏的朋友说,饭菜票收藏是冷门,因收藏者较少,不容易交流,而且饭菜票五花八门,能收集的永远只是沧海一粟、冰山一角,所以一般形不成气候。但也有值钱的,比如老解放区的饭菜票等。那朋友还说,饭菜票的收藏若到了一定规模,小小的票据,也能见证时代的变迁。
只是遗憾的是,为便于使用,饭菜票都印制得很小,能印制的字眼很少,大多不能像书籍一样,标注上印刷厂家和使用时间,否则,会涵盖更多的信息,收藏的意义一定也会更大。
那时的我们不会想到,用惯了的饭菜票,也会像很多旧事物一样,仿佛一夜之间就不见了。虽然老百姓仍然一日三餐,食堂依然红火地存在,但我们大多只须一张电子饭卡,刷一下就完事了。只是更想不到的是,几乎消失了的饭菜票,会留下一个网络热词:饭票。据说这是女生对“男朋友”或丈夫的戏称,找到男朋友,会说找到了一张饭票,找到了老公,那是找到一张长期饭票。这说法反过来是不成立的,意思是如果男人找了有钱的女朋友,从此“躺平”了,那不能称找到饭票,而是吃软饭。
不过,用“饭票”来指代男朋友,或吃软饭,在人人都明白,男女都要自立自强,人人都认为,靠人不如靠自己的今天,找饭票的理所当然,与吃软饭的理直气壮,都会是一个不光彩的存在。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