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散文:传奇大师姜立夫的人生(3)
一代数学大师姜立夫的传奇人
1910年(宣统二年),姜立夫中学肄业,参加了庚子赔款的留美预备生考试,他被顺利录取,在北京接受了半年的英语学习后,他开始了远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数学的留学生涯。
1915年,姜立夫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9月,他考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数学博士。1919年,姜立夫完成博士论文《非欧几里得空间直线球面变换法》,获博士学位。他成为胡明复之后中国在国外攻读数学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二人。
不料,就在这一年的10月,如父亲般关爱他的兄长突然病故,姜立夫再次遭遇人生巨大变故。为了处理兄长身后之事,姜立夫提早辞掉了哈佛的工作回国,回到了阔别十年的家乡。
在故土家园,父老乡亲将姜立夫视为“洋状元”,争先前来一睹其风采。当地的老人这样回忆:“他脸色白皙,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长衫,脚穿布鞋,不坐轿子,自己拿着行李,浑身透着一股书生儒雅的风度。”那个年代的士子出行都坐轿子,家境优渥的姜立夫徒步走回家,这让乡人感到意外。
姜立夫此行在故乡停留了大约两个月。小居期间,姜立夫倡议以姜氏族产充作“学田”,为家乡父老办实事,慷慨解囊创办爱敬小学(今“双灵小学”),得到了乡人的称赞。他播撒下的文化种子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扎下坚实的根基,惠及数代人。即使在历史艰难时期,他还多次寄钱、寄书给爱敬小学,直到他病逝。
百年后的今天,这所学校还在承担着龙港当地启蒙教育的重担,放飞了一代代学子用知识改变个人与国家命运的远大理想。
兄长身后留下了12岁的儿子姜子骥和9岁的女儿姜淑雁。那一年,姜立夫辞别故乡开启他数学远航时,还作了一个重要决定:他接走了胞兄留下的两个孩子,抚养在自己膝下。此后,姜立夫视如己出,直到他们一一成人成才。
从年轻的姜立夫那一次回鄉奔丧的一系列举动之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姜氏家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和情浓于血脉的责任与担当。
科学救国,开创南开数学系
在美国留学期间,姜立夫结识了赵元任、胡明复等近代科学家,热血与才情的激烈碰撞下,姜立夫萌生了科学救国的思想。回到祖国后,他应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之邀到天津南开大学任教,建立数学系。
中国数学的新纪元由此揭开。
南开大学当时还是刚成立的私立大学,张伯苓任校长。这位惜才如命的爱国教育家,把教育救国作为毕生信念,先后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等,形成了著名的南开教育体系,被尊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为了延揽优秀的人才和名师到南开任教,张伯苓亲赴美国,找即将学成归国的留学生访谈,其中就包括姜立夫。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