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散文:传奇大师姜立夫的人生(7)
一代数学大师姜立夫的传奇人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并入筹建中的中山大学,姜立夫担任了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和数学系筹备小组成员,之后,他一直担任数学系几何教学的负责人,从事着有关研究。他关注国外学术动态,大力引进外国教材,组织并参与翻译出版了苏联数学家穆斯赫利什维利的《解析几何学教程》、诺尔金的《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学基础》,还有法国E.嘉当的《黎曼几何学正交标架法》。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校内教学体系瓦解,姜立夫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1978年2月3日,心力衰竭的姜立夫在广州逝世。
子承父业,影响深远
姜立夫逝世后,姜夫人及长子姜伯驹遵遗嘱将百余册珍贵书籍赠予中山大學。在姜立夫先生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子女们接过了接力棒,都走上了数学家之路。
长子姜伯驹,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5至1998年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1995年至2000年任教育部理科数学与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姜伯驹主要研究领域在拓扑学及不动点理论领域,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次子姜仲騄,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精密仪器系,毕业后在国家军工企业从事技术工作,曾多次获得发明创新奖项。
还有在姜立夫夫妇身边长大的侄女姜淑雁,南开大学数学系毕业后赴美入哈佛大学拉迪克来夫女校研究院学习,1936年获数学硕士学位。姜淑雁在纪念叔父的文章中说:“叔父慈爱之情,无微不至,胜过生身父亲。”1989年,南开大学建校70周年校庆,姜淑雁和国际著名数学大师、时任南开数学研究所所长的陈省身教授一起为教学楼捐献姜立夫半身铜像。
同为温州籍的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视姜立夫为其“艰难的数学道路上深深感怀的人之一”。在《苏步青教授谈中国现代数学》一文中写道:苏教授再三强调中国现代数学史必须对姜立夫先生“大书特书”。
薪火相传,弦歌不辍。今天的温州,被誉为“数学家之乡”。这座引人注目的城市,近百年来走出了数学方面的学者、教授超过200人。从开拓者姜立夫,到苏步青、李锐夫、潘廷洸、柯召、方德植、徐贤修、徐桂芳等第一代数学家,再到白正国、项黼宸、徐贤仪、杨忠道、谷超豪、张鸣镛、张鸣华等第二代数学家,直至胡毓达、项武忠、项武义、姜伯驹、李秉彝、陆善镇等第三代数学家。温州数学家由原点逐渐开枝散叶,成为数学界天空中闪亮的明星群体。曾有人统计,在一个时期内,国内主要大学的数学系系主任有三分之一是温州人,先后有六位温州籍数学家担任过高校校长或副校长。
2003年,姜立夫弟子、国际最高数学成就——沃尔夫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陈省身访问温州时,感慨良多,他欣然题写“数学家之乡”,以褒扬这支我国乃至国际数学界的重要力量。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