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散文:传奇大师姜立夫的人生(4)
一代数学大师姜立夫的传奇人
1920年前后的中国数学基础极为薄弱,特别是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现代数学教材以及掌握现代数学知识的人才特别缺乏,因此,姜立夫认为,要想使现代数学在中国生根发芽,当务之急是培养一批经过严格训练、掌握现代数学的人才。为此,他放弃了个人的学术研究,全身心地投入到培养数学人才的事业中。
张伯苓领导下的南开大学起步艰难。但随着姜立夫的到来,南开组建起了数学系,成为继北京大学之后中国第二个开办数学专业的高校。姜立夫与随后到来的邱宗岳、饶毓泰等同事共同构成了南开大学理学学科的基础力量。
尽管当时面临的困难非常大,尤其在经费和人才都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姜立夫作为数学系唯一的教授,他身兼数职,挑起了重担:他既要开展学术研究,又要领导整个数学系的日常工作,同时还要担任专业课教师,教授高等微积分、立体几何、高等代数、投影几何等多门课程。他曾回忆说:“一个人包一个系,我感到吃力,幸而学生不多,我用全力对付他们。”直到1924年,刘晋年从算学系毕业留校任教,才有了第一位助教;1925年,才有了第二位教授钱宝琮。
由于姜立夫的数学知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因此深得学生的信服和喜爱。在教学中,他极其重视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大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不同的学生有良好的收获。他逐年根据学生的情况,需要什么课程就开什么课程。江泽涵、吴大任正是听了姜立夫的课,才决定选择数学作为终身奋斗目标。那时学生人数很少,理学院一年级不分系,鼓励高年级学生跨系选课,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当年在南开读书期间就选了不少数学课。
姜立夫的得意弟子,除刘晋年、江泽涵、申又枨、吴大任、孙本旺、陈省身等,苏步青、华罗庚、杨振宁都受过他的照顾和提携。1923年,姜立夫承担了出国留学考试的命题工作,选拔了大批人才出国深造。同年,中国科学社成立了以胡明复、姜立夫为负责人的数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姜立夫担任了委员会主席,负责规范数学领域的科学用语。这项工作前后持续了十五年。
他们为制定词汇草案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不仅对所收入的7000多个名词全部给出中英文对照,而且尽可能同时给出相应的法文、德文和日文。姜立夫在翻译与审定这些数学名词时下了很大功夫,比如他将Topology译为拓扑(拓扑学),十分形象贴切。
1926年,姜立夫带着学生助教江泽涵到厦门大学讲学一年,他的教学同样为厦门大学留下了硕果和种子。江泽涵后来到北京大学执教,按照姜立夫的教学模式,跟班授课,从严要求学生,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江泽涵曾这样回忆:“姜立夫导师在帮助北大数学系完成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