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精选:千载蜀魂,精气长存。三星永耀,光焰万丈!(2)
三星堆:一部厚重的地下史书
同年,葛维汉在广汉玉器坑发掘简报中首提“广汉文化”概念,后郑德坤先生在1946年《四川古代文化史》中为此作了专章论述。“广汉文化”的提出,表明当时学界已关注到本地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异同。1941年,卫聚贤通过对巴蜀青铜器的研究,提出“巴蜀文化”命题,引起学术界热烈论辩。发轫于20世纪初叶的巴蜀文化研究,与三星堆有密切关联,对后来三星堆的发展具有开创之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四川省考古工作者对三星堆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与发掘。1956年春季和秋季,为配合宝成铁路和川陕公路的修扩建,四川省文管会专家王家祐、江甸潮对三星堆遗址月亮湾和横梁子进行了调查,并将遗址南北两区分别定名为“三星堆遗址”和“横梁子遗址”。1958年,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学教研组结合三年级考古学通论课程实习,对广汉南兴镇古遗址再度进行了田野调查,采集了部分陶片及石器,通过器形和纹样对比,将当地遗址与新繁水观音、成都羊子山等遗址联系在一起,明确其皆属同一种文化类型——蜀文化。
1963年,在冯汉骥先生倡导下,四川省文管会和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组联合组成考古队,对月亮湾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正式考古发掘。这次发掘实际工作40天,发掘面积150平方米,发现了玉石器、陶片、骨器、青铜器残片和房址、墓葬、建筑基址等遗迹。此次发掘意义重大:首次从地层学和类型学上对月亮湾的发掘进行分析对比,指出该遗址是属同一文化的不同时期的堆积,合理解释了房屋基址和红烧土硬面以及砾石遗迹的发现,确定了这里有可能是一处重要的建筑遗迹。此次发掘研究成果为学界提供了一批有地层依据的资料,为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学分期奠定了科学基础。冯汉骥先生在对当地进行了多次调研后,指出三星堆遗址可能是古代蜀国的“中心都邑”,二十多年后举世震惊的重大发现印证了先生的这一预见。
20世纪80年代初,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正式提出“区系类型学说”,其后又发表了具方法论意义的“古文化古城古国”说,这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重要界碑,对考古工作有重大指导意义。在此期间,四川考古工作者对1980年以来的三星堆田野资料进行整理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三星堆发掘者根据历年所获资料,将属于同一遗址群的各遗址点统一命名为“三星堆遗址”,并首次进行了分期研究。根据1980年11月至1981年5月三星堆发掘以及历年所获资料、报告《广汉三星堆遗址》认为三星堆遗址文化分为三期(后据资料分为四期),年代上限距今4500±150年,大致延续至距今三千年左右,即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相当于中原夏商时期,并建议将这一考古学文化命名为“三星堆文化”。1982年,国家文物局将三星堆遗址列为重点考古发掘工地。此后,考古工作者对遗址范围和分布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初步提出“三星堆古城”的看法。1984年3月,由国家文物局主持的第一次“全国考古发掘工作汇报会”在成都召开,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引起了代表们的关注。会议期间,苏秉琦先生专程赴省考古所库房参观三星堆文物标本。会议闭幕式上,苏先生发表了对考古学科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重要讲话,其中特别提到对巴蜀文化的看法:“巴蜀文化有它自身的诸特征因素,但并不只是哪一种东西。我们现在说‘初步形成,是说像月亮湾、三星堆和方池街的材料……四川有这样一批材料和工作成果,我看这就是生长点。”
相关阅读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