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精选:千载蜀魂,精气长存。三星永耀,光焰万丈!(8)
三星堆:一部厚重的地下史书
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三星堆新发现了6座文化“祭祀坑”。此次发掘,考古工作者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设考古发掘舱、集成发掘平台、多功能发掘操作系统,在多学科、多机构的专业团队支撑下,构成了传统考古、实验室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深度融合的工作模式,实现了考古发掘、系统科学研究与现场有效保护相结合,确保了考古工作高质量与高水平。目前,三、四、五、六号坑内已发掘至器物层,七号和八号坑正在发掘坑内填土。相对于三星堆遗址12平方公里的分布范围而言,目前的发现发掘只是冰山一角。但环境考古、实验室考古、科技考古以及现场文保等“生力军”的加入,让我们对三星堆遗址未来的考古更加充满期待,深信“三星堆”这部厚重的长江上游文明的地下史书将不断翻开新的篇章。
四、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实证
煌煌中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历劫不磨。浑灏宏壮的黄河与长江是哺育中华文明的摇篮,融汇百川而灌溉滋茂了中国文化之生命。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共同汇成中华文明之主体,其在历史进程中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终与古代中国其他区域文明融合为大一统的中华文明。
近年来,长江流域不断增多的商周时期考古资料改变了我们对长江流域乃至对整个商周文明图景的认识,探索长江流域的文明对研究中国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公元前16世纪,汤创立商王朝。与商朝国力日益强盛相表里,中原商文化南下,在今武汉黄陂盘龙城建立据点,留下了盘龙城遗址。以盘龙城为基地,商王朝将南方铜矿资源北运,同时也将中原青铜冶铸技术和其他文明成就带到南方。这一历史事件带来了中国青铜时代面貌的根本变化,开启了长江文明的新时代。
以盘龙城的出现为契机而发展起来的江西吴城遗址和牛城遗址,四川三星堆、金沙等遗址成为长江流域早期青铜文明的共同代表。长江流域的文化生态从此改变。具有本土文化基因的长江流域居民,拥抱、接纳中原青铜冶铸技术的同时,将青铜这一物质载体与本土精神信仰、生活传统和审美趣味相结合并推陈出新,反哺中原文化。这是本土文明接纳外来文化后融合创新的成功例证。中國历史自兹整体步入新的勃兴期。此后,长江青铜文明与黄河青铜文明一并成为中华文明重要支柱,为西周时期南北文化的融合乃至秦汉帝国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以三星堆遗址为突出代表、以长江为依托的一系列青铜文化遗址,作为业已消失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文明成果的独特见证,具备了不可否认的突出的普遍价值。
三星堆文化是以本地文化因素为主发展起来的一支具有强烈地方色彩并广泛吸收其他地区文化因素的复合型文化。三星堆文物包含诸多外来文化因素,如以三星堆铜牌饰、铜铃、陶盉、玉璋及玉戈等为代表的器物所体现的夏文化因素,以三星堆青铜尊、罍为代表的器物所体现的商文化因素,以三星堆玉琮、玉锥形器为代表的器物所体现的良渚文化因素。除此之外,三星堆兽面具与陕西石峁石雕神像、三星堆人头像与江西新干大洋洲神人面具还遥相呼应,具有关联的特征。这些不仅为关于夏与蜀有共同先世的传说记载提供了佐证,亦深刻揭示了其与中原夏商文化、长江中下游文化等互动往还、渗透融合之史实。三星堆先民在汲取来自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明成果时,复将青铜、玉石、陶等载体与本土文化相结合而创变求新,最终形成了特征鲜明、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并对东南亚地区青铜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三星堆古蜀文明作为巴蜀文化的生长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并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一体多元的内涵,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关阅读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