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博士生考题(2)
“三千余年一大变局”试解
基督教的末世论及洪秀全的乌托邦思想,在19世纪50年代的中国南方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洪秀全深知,完全拿洋人的教条,很难让普通的中国人信服,于是他从公羊学派中撷取了大同、太平的理论,创造了他独特的乌托邦理论,所谓“天下为一家,四海之内皆为兄弟”,鼓吹人与人之间平等,出身高下之间并无差别等等,这既符合基督教教义,又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之中。借用西方基督教的概念,是完全新的因素;利用原来的旧理论旧概念,却又反对儒家的基本观念,这是洪秀全在当时能够赢得民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为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尤其是对于边远地区的普通民众来说,传统儒家观念和意识形态影响较内地要小很多,且不能给他们任何的好处。他们认为,儒家学说背离了祖先大同、太平的理想,而满族入主中原更是带来了灾难,因此,必须驱逐满族人的统治,摧毁儒家的学说,中国人才能得救。可洪秀全没有想到的是,他要摧毁的这套儒家学说,恰恰是帝制中国两千多年的意识形态体系,是帝制中国的统治思想基础。李鸿章自始至终参与了与太平军的作战,尽管后来清军取胜,太平天国覆灭,但是太平天国对帝国意识形态毁灭性的打击,李鸿章及其他的同僚们应该有极深的体会和感受。李鸿章当然不会如此直白地表达,但我们能够从他的言谈举止中体会到他的感受。
从意识形态的崩溃而不仅仅是儒学的不合时宜来理解变局的意义,此前并未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但我却认为,这是理解变局的关键。在一个民族国家内部,意识形态是潜流,它隐藏于器物与文化背后,不易感知;而一旦有感知,那必定是大变。近年大家谈得比较多的是关于中国人天下观念的崩溃,其实恰恰是意识形态崩溃的最显性的表现,当时人们能够切身感受到。也正是在此背景下,李鸿章发出了“三千余年一大变局”的感慨,他亲身感受到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他并没有完全明白或完全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比较而言,文化自信或文化信心的丧失这个层面比较容易理解,也容易为人们接受。然而,文化自信丧失主要呈现在哪些方面,却也是不易解释清楚的问题。罗志田在《中国的近代:大国的历史转身》中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周以后直至19世纪中期之前,中国虽然迭有盛衰,但文化自信始终没有丧失。这个判断应该说是非常准确的。此间,不仅有我们常说的元承宋制、清承明制,也有我们不常说的明承元制。为何会是这样?因为,“外国人入承大统”(雍正语)后,仍基本沿用汉人政法制度,汉人知识分子也积极参与新政权建设,掌权的族群变化了,但文化这条主线始终没有很大的变化。这既充分说明族群的相互融合,也说明人们对传统对文化的自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打上门来,这种格局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当时并未发生像元明之际或明清之际那样的被称为天崩地裂的巨变,甚至连改朝换代这样的事件都没有发生,可为什么文化自信却突然之间就消失殆尽?如果我们处在当时的历史场景中,那是很恐怖的事情呵!最初的震撼,无疑是洋枪洋炮的巨大威力,奉命前往广东禁烟的林则徐看到英人的舰船如此坚固迅捷,炮火如此猛烈,震惊异常,隐约感觉到大清遇到的是前所未见的强敌,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蛮夷,但他当时却不敢向皇帝汇报,不敢说明实情,后来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悄悄透露过这一心结。20年后的1861年,清军大举围攻安庆,准备将太平军分而歼之。战前,胡林翼前往视察地形,对战局充满必胜之心,但行至江边时,他被看到的一幅景象惊呆了:只见两艘洋轮逆流而上,迅捷如风,他“变色不语,勒马回营,中途呕血,几至坠马”(《庸庵笔记》),不久便殁于军中。尽管这个说法屡遭质疑,有人认为胡林翼的死是因为咸丰帝突然驾崩而过度悲伤,也有人认为是他本人早已重病在身,但是做事谨慎认真的薛福成认真记录了此事,想来当时并非全部空穴来风。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