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博士生考题(3)
“三千余年一大变局”试解
在1840年到1860年的20年间,中国人与西方列强在关门与推门之间暗自用力,中国终因比力不过,大门全部被打开。这个20年的较量,中国遭遇了全方位的失败,中国人的自信心被彻底打垮。从天朝上国,跌落到唯蛮夷号令是从,这是一个让人极度痛苦乃至绝望的过程,器物层面不如人尚在其次,文化溃败才是根本。我相信,包括林则徐、李鸿章、胡林翼在内的这些先知先觉的中国人,他们已经意识到我们在文化上遇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对手,不仅在器物层面,文化方面中国也已经落伍了,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们却无论如何不能承认,也不敢承认文化和制度的落后,他们只敢承认器物的落后。于是,后来的洋务运动顺理成章,即只从器物层面向西方学习,其他方面是万万学不得的,也是不能去学的。“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秉承的原则和方针,实际是当时意识形态下的产物,是路线正确与否的标志。所以,我们后来看到,清流派的人物越来越多,调子越来越高,观点越来越左,可因为他们的论点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高度一致,所以,他们永远是正确的一方。不难发现,在文化上越不自信,就会越依赖于祖宗的已定之规,越反对外来文化,结果是越来越自闭、排外,极端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主导政府的决策,从而使国家走向灾难的深渊。我们今天反思甲午之耻、辛丑之耻,包括此前的中法战争中的惨败,眼睛不能仅盯在赔款割地上,而应该检讨导致这些奇耻大辱的根源在何处。
仅仅从文化不自信这个角度来考察,我们可以从这段历史中找到很多的实例,比如,原来中国据天下之中,唯我华夏独尊,周边四夷不能随便来我华夏,见我皇上更是难上加难;即使同意三五年来一次,也得遵守我们定的规矩,见皇上更是要行三跪九叩之大礼。但19世纪60年代以后,我华夏不仅从世界中心被挤到边缘,而且几乎所有的祖规都被打破,列强不仅坚拒华夏传统礼仪规制,而且还要驻使北京,与我华夏平起平坐,甚至与皇上平起平坐。中国的制度和文明建立在礼法仪制之上,在某种程度上礼法就代表了文明或文化,而绝不仅仅是面子问题。所以,对于大清天子及众臣来说,这个变化太大,心灵的震动太大,的确是“三千余年一大变局”,怎能接受得了?!
19世纪中国的历史常被解释为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某种程度上,这个解释并没错,但是,这么多年来我们大多从物质层面检讨当时中国的落后,也触及制度、文化等方面。本文从意识形态和文化自信两个方面,试图做出进一步解释。也许,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19世纪后期及20世纪初期的历史,就能够对这段历史有较为深刻的体认。我认为,正是因为传统意识形态的崩塌以及文化自信的丧失,迫切需要“再造文明”(胡适语),所以有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有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新思潮的引入。然而,传統意识形态崩塌并不等于传统意识形态就没有了影响,文化自信丧失也不等于就能全盘接受外来文化。新文明新文化如何在原来的环境下建设和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