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小辑:奋力飞翔的翅膀(3)
翅膀
丈夫死后,小秋银就开始下田干活儿。每天放学后,她去插秧、施肥,小手磨出了水泡,水泡烂了,再疼她也一声都没吭。重活儿她干不了,比如使牛,耕翻土地,她便同别人换工。乡亲们即使再累,也不计较小孩子干得少,都很乐意帮小秋银干活儿。
父亲死后第二年新学年,杨继娣却没法子拿出钱来让孩子们读书。赖秋银也认为自己再也上不起学了,她必须去外面挣点儿钱来帮补家用。同妈妈商量好后,她跟同乡到吉隆镇的一家饭店打工。又怕老板不收这么小的工人,就谎报自己十五岁。后来老板知道她家庭的情况,也就只好收下这个“小工人”。她干的活儿是洗碗碟,当她双手沾满油腻腻的水在洗碗碟时,正是上课读书的时间,她只得一边洗一边悄悄地掉泪,她太喜欢读书了,可有什么办法呢!
女儿去吉隆打工后,杨继娣拖着一儿一女过日子,全部家务活儿由她一手操持。她下田干活儿,手里撑着一张矮凳子慢慢地移动,然后整个人就坐在凳子上,插几行秧又艰难地移动一下。我们当时看她整个人靠着一张小凳子做饭、炒菜、打水,看着她撑着半截儿身子干家务,心里难受得不行。
这年开学,秋银没来上学,当时在共和小学任校长的姚景忠知道后马上向村、镇汇报,镇政府指示他们,一定要把赖秋银找回来免费让她上学。姚校长找到小秋银,又帮她辞了工,找老板结了账,干了七八天,拿到了生平第一次自己挣来的七十元工钱,她多想给苦命的妈妈和弟弟妹妹买点儿什么,但她却一分也不敢花,只狠狠心在圩上买了几元钱猪油,好让家里的菜汤有点儿油腥。回到家里,杨继娣搂着秋银,泣不成声,这个十岁出头的孩子要靠她担上一头家了,若在有钱人家,该是多么受宠娇惯啊!杨继娣问她:孩子,你想回来上学吗?秋银说,我可想家想上学了。在镇政府、在姚校长的关心下,秋银又开始上学读书了。在完成学业后,她要种田、挑水、担柴,要照顾弟弟妹妹学习。秋银忙啊忙啊,一天到晚不得闲,有时困得连端饭的手都在抖,米饭无力下咽……尽管这样,在秋银的眼里,家即便再穷,也是温馨的,有得学习,才是人生的幸福。
穷人孩子早当家
家境艰辛,生活贫困,所有的苦难早早地就把杨继娣女儿秋银历练得更坚强,政府、学校、村里以及各界人士的支援帮助,更激发了她自强的决心。她还带着弟弟妹妹做外加工活儿。每天早上六点她就起床,带着弟妹跑到几里外的镇上领料。花厂、表带厂等都有他们排队领料的身影,把料载回来同家人一起做。由于休息不好,她有時骑上单车还觉得自己迷迷糊糊地没睡醒。收入低微,插一朵花要十个工序,只有二厘多钱;安装一打十二条表带,只有二角多钱。起早贪黑全家一起干,一个月只能挣上七八十元钱,别看这几十元钱,却是家里一笔不小的收入呢。看她们姐妹俩每次要走那么远的路,又花时间又辛苦,有好心人送给她一辆旧单车。然而即使秋银再能干,毕竟才只是个十多岁的孩子,即使是铁打的汉子也顶不住啊!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