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我的时髦叔叔(2)
赶时髦的叔叔
不仅是叔叔家里在变化,他的身上,他的精气神都在变化。做工回来,他会换上得体的衣服,穿上锃亮的皮鞋,一张脸笑起来皱巴巴的,但在我看起来却是那么美。他的笑容里,是自信,是乐观,是甜蜜,是对日常生活的满足,是对苦尽甘来的感恩。谁能想到,这个满面笑容精神矍铄的老头,刚出生就在死亡的边缘游走,有一个愁云惨淡的童年,有着食不果腹的经历……
当然,这样的笑容并非叔叔独有。走进村里,男女老少,一片欢声笑语。最难得的是三奶奶。她是我们村的厉害角色。据说,她骂架时可以连续几小时不停歇,嗓子不会哑,喉咙也不会发炎。当然,不停歇的也不是三奶奶一个人,那个太过贫穷的年代,夫妻吵架,父子反目成仇,甚至为一点儿小事想不开喝农药的,都有。有一次回家,叔叔笑着告诉我们,三奶奶好多好多年不开骂了。这话我信。
叔叔受爷爷的遗传,喜欢吹打弹唱,年轻时是唢呐班的,附近有红白喜事都会参加。到老了又重拾这一爱好,购置了影碟机和音箱放在家里,有空打开大喇叭跟着又唱又跳。虽然俗气,但不得不说,这在农村也算是一种高雅的休闲方式。刚开始,村里的男人女人们看笑话似的远远看着,还有些指手画脚。叔叔我行我素,自得其乐,时间长了,一些胆大一点的也跃跃欲试,扭扭捏捏、半推半就地跟着他唱了起来,跳了起来。再不久,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茶余饭后去他家里唱歌跳舞俨然成了一种新的休闲方式。我听过几回,他们唱的歌曲反反复复都是《我的中国心》《走进新时代》《好人一生平安》《精忠报国》《常回家看看》等一些振奋人心的歌曲。嘹亮的歌声表达出他们的喜悦之情。
叔叔最近赶的时髦是学会了用微信卖东西。其实,他用微信已有好几年,但用微信卖农产品还是去年年底的事。几年前,许多人还在用老人机,叔叔就买了智能手机,并在儿女的指导下学会了微信。他的两个儿子都在浙江买房定居,不放心二老单独在家,特意接他们去享清福。不料,叔叔念旧,也不适应外面的生活,一段时间后坚持和婶婶回了老家。面对成家立业的儿女,叔叔也不强求他们常回家看看,一年中能聚在一起的就是春节了。为解思儿念女之苦,他学会了微信视频聊天。每天晚饭后,孙子孙女写好作业后,差不多就是他们固定的聊天时间了。都是一些家常话题,问问小孩子的学习,今天在学校怎么样,有没有调皮吵事,妈妈给做了什么好吃的,两个小家伙都会一一作答。偶尔,活泼好动的小孙女还会即兴跳一段幼儿园老师刚教的舞蹈,叔叔和婶婶睁大了眼睛盯着,怕错过每一个细小的动作。末了,在手机的那端,儿子媳妇会问问老人的身体,家里的收成,村里的事情。叔叔婶婶总是唠叨个没完,鱼塘里的草鱼有四五斤大,等过年一起回来吃;今年天气好,晒了红薯干,做了红薯粉,都给你们留着;家里的黄狗下了两個狗崽,一黄一白,已经知道看家护院了;当然,也有闹心的,砂糖橘到了采摘期,一时没有老板来收购,怕是要坏在地里。
相关阅读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