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我的时髦叔叔(3)
赶时髦的叔叔
说到这里,叔叔有些伤心。辛苦一年付出的汗水,眼看就要颗粒无收。儿子、媳妇赶紧安慰他:“不要紧,卖不掉就卖不掉吧,损失由我们来补给你。”叔叔听了,还是闷闷不乐的,这不是几个钱的问题。不论叔叔多么赶时髦,在他质朴的观念里,一个农民向土地要收益是天经地义的,他舍不得离开故土去享受天伦之乐,正说明他对土地有深厚的感情。
堂弟是个孝顺的人,为解开他的心结,就在朋友圈给他家的砂糖橘做起了广告:爸爸自种的砂糖橘,只施用农家肥,不打药,纯绿色无污染的砂糖橘,甜得赛过初恋。没想到堂弟刚发朋友圈没多久,就有人陆陆续续找他订购砂糖橘。堂弟统计好各自要货的数量和地址,再发给叔叔,由他统一发货寄出。
有一阵子订单火爆,叔叔一天要骑小电驴去镇上好几次,买纸箱,送砂糖橘到快递站,忙得不可开交。忙是忙,但他心里舒坦。因为他的劳动价值得到了体现。特别是堂弟告诉他,吃了砂糖橘的朋友都反馈说口感好,纷纷要求回购,他听了后更是得劲,不消说,这是对他最高的赞赏。为省事,堂弟把叔叔的微信号推荐给了朋友们,大家找他买砂糖橘更方便快捷。有的人买果时,会特别要求叔叔摘几片叶子,或者剪几根小枝条,还有的甚至要求拍个摘砂糖橘的视频看看。对于大家的要求,他是有求必应。很快,他的砂糖橘就售卖一空。
也就是在这时,为满足大家的需求,他摸索着学会了发朋友圈,这样一来,他有什么动态大家都能看到,不需要单独一条条私发。那些在农村司空见惯的场景,让城里人稀奇不已。翻开他的朋友圈——在春雨霏霏中,叔叔婶婶头戴斗笠挖竹笋,被拍成了视频,点赞者有好几行;还有制作红薯粉红薯干的过程,被叔叔一一记录在朋友圈里;婶婶有一手腌酸菜的绝活儿,让叔叔在朋友圈展示;甚至,母鸡耿红脸下蛋,然后“咯咯”唱歌也被他拍下来了。叔叔没想到的是,一些人买砂糖橘后又强烈要求叔叔卖土鸡蛋,卖红薯粉和红薯干。这些东西,叔叔都没打算出卖,一部分自己吃,一部分给儿女留着,现在人家迫切想要,他不忍拒绝,就在这时,叔叔发现了商机,他组织村里人利用各自的特长生产加工土特产,由叔叔统一收购发售出去,前提是保证质量,不能弄虚作假以次充好。
最先尝到甜头的是李婶,她做的米花糖香脆可口,甜度适中,松紧适度,吃过的人赞不绝口。
有一次,回家巧遇李婶做米花糖,我目睹了她做米花糖的全过程——从炮制米花到熬糖水再到米花入锅,最后压平切块,也因此过饱了嘴瘾。我甚至有瞬间的恍惚,就像回到了小时候——坐在母亲的身边,眼巴巴等米花糖出锅。李婶告诉我,她做多少,叔叔就收多少。我问她销量和利润如何,她笑笑不说话。看她喜笑颜开的样子,我什么都明白了。
相关阅读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