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阁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人生是否有宿命(5)

2022-09-12 21:16:53 来源:文言阁 作者:admin
导读:在这里与辛弃疾相遇,从一张旧宅老照片到《清平乐村居》,让我产生奇特的想象,所谓辛家花园,是人们赋予它在历史中的地位,而并非碧瓦朱甍、层楼叠榭的花园建筑。很多

在这里与辛弃疾相遇

从一张旧宅老照片到《清平乐·村居》,让我产生奇特的想象,所谓辛家花园,是人们赋予它在历史中的地位,而并非碧瓦朱甍、层楼叠榭的花园建筑。很多年中,我都想去铅山看辛公,看稼轩庄园,看他如何蘸着瓢泉的水,书写思念家乡的诗句。辛公胸贮万卷,据今现存六百多首,是存词最多的诗家,有词中之龙的称号。他与苏轼合称为“苏辛”,而苏轼现存诗词只有三百多首。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辛弃疾似乎都胜过一筹,我们不难判断出,如此创作量,这也是他远离腐败官场的真正原因。

我们喜欢辛弃疾的词,其实更喜欢他的人,他的故事在村子里传诵,为后来的人们融入浩然正气,在中华文明的链条上留下时代的印迹。他是历史上的文学巨匠,人们借助他的才华与影响,以他的名字建立起稼轩学校。从四风闸村一直往南至工业北路,被命名为稼轩路。稼轩中学是山东省名校,每年升学率都在全省名列前茅。或许因为辛弃疾本身具有的才华,仿佛是天空中的花朵,散落在历城大地上,呈现出时代气象,似乎每一个稼轩的孩子,都到达过宋代,与辛公对话,他们一转身,又回到现实,就进入了一个更大的空间。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辛弃疾聚众三千人马,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为掌书记。第二年,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此仇不可忘,不杀张安国不足以平心愤,于是,辛弃疾带领五十骑兵,生擒张安国,这次小战决定辛弃疾成败的信心。他率领义军渡淮南归于大宋。没想到的是,这成为他亲征的开始。归宋后,起初任江阴一带官府选派的京官,掌诸案文移事务。这时是辛弃疾人生中最顺利通达的时候,到宋孝宗时,官府命他任南京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的通判。运粮是军队重要差事,他时刻不会忘记报效国家,当时南归已经七年,小小通判不是他复国抗金的事业,他为国家前途担忧。建康曾为六朝古都,在辛弃疾看来却徒有空名,他难过的是,朝廷为什么不利用建康城有利的地形抗击金兵,而一味享乐。所以,他登上建康亭,写下直抒胸臆的诗句:“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辛弃疾心存远大志向,一个异乡人独自闯江南,却被人排挤。原因很简单,北方人性格直率粗犷,在他乡没有亲朋好友,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朋友圈,仅凭一腔热血,他又如何立足。建康城与济南府大不相同,存在地域文化的差异,当辛弃疾豪放地迈进建康壮丽巍峨的宫殿,他在南京的生涯画了一个句号。

辛弃疾是当世难得的文武全才,以恢复中原为志,站在宋朝那样一个时代里,回乡变得遥远,我想起辛公的诗句: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旧故事:父辈们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