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阁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东嘉先生”

2022-09-16 19:42:41 来源:文言阁 作者:admin
导读:烛照瑞光楼,飞云江南岸,瑞安南滨街道阁巷柏树村,有一位元末明初的江南才子叫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人称“东嘉先生”。 1344年,他中了举人,翌年,中了进士。那时候,

烛照瑞光楼

 

飞云江南岸,瑞安南滨街道阁巷柏树村,有一位元末明初的江南才子叫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人称“东嘉先生”。

1344年,他中了举人,翌年,中了进士。那时候,他多么渴望通过科举仕进来实现“几回欲挽银河水,好与苍生洗汗颜”的远大抱负。初入官场,材优干济的他身践力行,一心想着多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任处州录事时,监郡马僧家奴贪婪强暴,仗势欺人,高则诚深入民间摸清事情的经过、底细,还原真相,主持公道,使受害者得到平安解脱。高则诚任满调离时,老百姓特地为他立了一块“去思碑”,请刘基撰了文,以表对高则诚的感念之情。所谓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高则诚因此名声远播,升任江浙行省掾。

元末,方国珍起事浙东,声势渐大,势力范围扩及时属绍兴府的余姚、上虞等县。朝廷命省臣“总诸郡兵平之”,省臣觉得温州人高则诚肯定熟悉海滨一带的情况,于是选择他做自己的随从,同赴庆元路(今宁波)。在“征讨”方国珍这件事上,高则诚和主帅意见相左,主帅“以除凶为己任”,力主进剿;以诚待人、秉性耿直的高则诚主张招抚,“乃以论事不合,避不治文书”,致“师出逾三时”也不顾,径自回了杭州。

之后,高则诚改任绍兴路判官,又调任四明庆元路推官,主管刑狱。元末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烈,统治阶级采取高压政策,百姓动辄得咎,冤狱遍布,“四明狱囚多冤”成血淋淋的事实。高则诚一如既往地身体力行,事必躬亲,在勘察刑狱案件过程中,发现在押囚犯多为无辜百姓。面对现状,他勇承风险,不辞辛劳地逐位提审,仔细核查,尊重事实,凡查无罪证者,统统予以释放,遣送还乡,让囚徒重见天日。一时间,“囹圄一空,郡称为神”。随即,高则诚又升任江南行台掾,但光明磊落、刚正不阿的他因“数忤权贵”,为上司所不容,不得不称病辞职。

到了1356年,朝廷任高则诚为福建省都事。一次,他路过宁波,当年受招抚的元朝万户方国珍,对高则诚的德才仰慕已久,此時已定居宁波的他趁机诚招高则诚为幕下,高则诚力辞不从;方国珍又用重礼聘请高则诚来府上教育子弟,高则诚也不答应。不久,朝廷又任他为翰林院国史典籍官,他同样不愿赴任。原来,他早就想好“即日解官”。为官多年,他耳闻目睹了宦途争斗的尔虞我诈,深刻认识了元末统治的黑暗腐败。他体恤民间疾苦,为官却藐视权贵,官场生活落落寡合,沉抑下僚,几度抑郁失志,心灰意冷,青年时代那通过科举仕进以实现清明济时的远大抱负,早已被残酷的现实所粉碎。“山空月冷不可留,人间苛政皆尔俦”“莫说市朝事,功名欲逼人”“飘零王粲辞家久,牢落潘郎感发稀”“孤松三径依旧在,僮仆正迟陶渊明”,从高则诚的这些诗句中,可见步入晚年的他已萌生了辞官隐退之念。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旧故事:父辈们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