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小辑:一级青石台阶(2)
地宫里
当然,封泥印文与印章两者之间也是存在一些差异和变化的。特别是主体印文“刘疆”二字,似乎较主体印文“到疆”更显匠心,别出心裁。二字偏旁部首布局在印的两边,“到”字左边立刀旁上面敞开,下面收关,右边则上下左右基本对称,笔画丰满,像一个牢固的脚手架。“疆”字右边偏旁部首上下都是敞开,仿佛一個人口,一个出口,左边也是下左右基本对称,笔画丰满,两个“田”的上下横笔两头小中间粗,像四根火腿肠。中间的十字架反阳刻为阴刻,虚取交叉的横竖,以凸出的四点代替,而且四点之间也有变化,上面四点是方点,下面四点是圆点,于规矩中彰显了变化。其线条中用刀与用笔结合之意均较融洽。由于刀笔结合恰当,表现既有笔意,又有刀意,故造成整体感觉浑朴自然。此外,由于线条多粗重,因而线之间距极小,加之印内两字之间的距离紧密,故显得在整体上有亲密团聚之感。
或许,有人认为这枚印的体型太小,不够大气,所以不足为奇。其实,此乃谬论。因为汉代尤其是西汉,是一个很讲规矩的时代。一者,钮式是构成古代官印诸形制中的最核心要素。西汉官印对钮式都有严格的制度,且同一钮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具有不同的形状。西汉官印的主要钮式为龟钮和鼻钮两大类,此外,还有螭钮、龙钮、鱼钮、蛇钮及其他兽钮等。再者,汉官印均由印台和台面上的印钮两部分构成。根据官员品级高低,西汉官印的印台分为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其中官秩在二百石以上的为通官印,印面呈正方形,方寸大,约2.2~2.4厘米;官秩二百石以下为长方形半通印。汉代各个时期官印的印台在形制和高度上有所不同,汉初有秦风貌,印台薄而扁平,厚度在0.4厘米以下,还有上小下大呈斜坡状的;文景以后印台一般厚约0.5厘米;西汉晚期印体由轻薄逐渐变得厚重,印台增厚至0.8厘米以上。零陵鹞子岭西汉古墓群出土的这枚印的长、宽均仅为1.1厘米,说明制作技术更高,官位自然也更高了。如果说官秩在二百石以上的为通官印,印面方寸大约在2.2~2.4厘米,那么这枚更加精细的铜印主人,身份自然非同一般,应该是王侯一级的了。
细心的人也许会发现,“到疆”印是隶篆相结合的印,而且隶书味更浓。因为当时正是隶书盛行的时代,即使写篆书也多少受到流行书体——隶书的影响,导致许多篆书书迹并未能保持纯正的篆形和篆味。奇怪的是,汉印多为白文(如2016年南昌出土的西汉海昏侯“刘贺”印),朱文很少,而鹞子岭西汉古墓出土的墓主印章“到疆及封泥印文“臣敞”,恰恰就是这些少数中的珍品。而这个珍品,出自零陵鹞子岭。
鹞子岭,是零陵古城一个历史底蕴十分深厚的地方。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