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阁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经典散文:花鼓灯的艺术之魂

2022-09-21 11:51:49 来源:文言阁 作者:admin
导读:花鼓灯魂永流传,说起中国传统的曲艺艺术,很多人都会说起“生旦净末丑、唱念做打舞”的国粹京剧,还有发源于江南的腔调圆润文静优雅的昆曲艺术;其实,传统曲艺艺术不仅这两个艺

花鼓灯魂永流传

 

说起中国传统的曲艺艺术,很多人都会说起“生旦净末丑、唱念做打舞”的国粹京剧,还有发源于江南的腔调圆润文静优雅的昆曲艺术;其实,传统曲艺艺术不仅这两个艺术形式,还有许许多多绚丽多姿的其他民间曲艺形式,比如报告文学《大河灯魂》里详细描绘的花鼓灯艺术,它根植于民间,流觞并兴盛于淮河流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

花鼓灯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独特形式,较之国粹,有它独有的艺术与人文意义。正如孙禹先生评价的:“花鼓灯艺术较完整地保存了淮河流域人民生活、劳动、情趣、性格、民俗、风情的记忆,记载了不同时期淮河流域社会经济文化变迁,体现了淮河流域人民独特的文化观念、审美情趣、民风民俗的变化等。这种民间自然状态传衍的文化,更接近人性本真,蕴含着深层次的人文价值。”

纪实文学、报告文学,是介于新闻报道和文学之间,兼具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文学创造的艺术特征,运用文学手法真实地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事件的文学体裁。孙禹的《大河灯魂》,深情而细致地描绘了淮河流域的民间艺术花鼓灯的历史和现状,以花鼓灯艺术的几代传承人为纲,兼叙花鼓灯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以及各个花鼓灯艺术传承人的独具特点的表演绝活儿和他们对花鼓灯艺术的丰富和贡献,让读者了然并熟悉了花鼓灯这门民间艺术,也定会因为这部作品的感染,爱上花鼓灯艺术。

艺术的鲜活,是由于它由鲜活的人去传承,去丰富,去表现。

正是这些热爱花鼓灯的淮河流域的民间艺人发展传承了淮河流域独有的花鼓灯艺术,甘将心血化时雨,润泽桃花一片红,才有如今花鼓灯艺术的繁荣,他们才是花鼓灯艺术之魂。通过这篇《大河灯魂》的报告文学,我们才能以花鼓灯艺术为典型,具体而微地看到了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民間艺术的发展传承以及艰难与困境。

花鼓灯是流行在淮河流域的主要由舞蹈、灯歌、锣鼓演奏组成的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这种民间舞蹈形式,是汉民族集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并将情节性双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以及后场小戏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民间舞种,也是汉民族四大舞种中,最具代表性和典范性的民间舞蹈。这种舞蹈形式中,男主角被称为“鼓架子”,需要具有体态优美的舞蹈基本功和矫健飞跃的武功功底,这样才能动作洒脱而粗犷,孔武有力,而又灵巧舒展和飘逸,这样才能绿叶扶苏地映衬出花鼓灯的主角——“兰花”。作者用优美生动如临其境的语言这样描绘了“兰花”的出场:“大多是一只手持着彩帕旋转飞舞,另一只手擎着大红彩扇,扭腰、抖肩,巧步轻莲、疾快挪动,合着锣鼓节奏,柳肩前倾,突出少女的胸部线条之关,腰身稍弓,突出女性臀部、胸部的丰腴之美,伴以顾盼流兮、勾人摄魄的双目传情,活脱脱就是一个少女怀春之态。”

相关阅读

  • 旧故事:父辈们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