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散文:花鼓灯的艺术之魂(2)
花鼓灯魂永流传
花鼓灯在明清以后,在江淮流域逐渐流行,经过几代民间艺人不断的创造、深化、丰富,表演形式成熟鼎盛于20世纪30年代,不仅形成了“千班锣鼓百班灯”“万众齐舞花鼓灯”的空前盛况,还涌现出了如冯国佩(艺名“小金莲”)、陈敬芝(艺名“一条线”)、田振起(艺名“小银子”)、郑九如(艺名“小白鞋”)、常春利(艺名“老蛤蟆”)、石金礼(艺名“石猴子”)等艺术名家。这些传统的民间艺人,多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艰难于世,耳濡目染于身边的花鼓灯艺术表演,自发加入并学习花鼓灯艺术,比如田振起前大半生一直生活在农村,灾荒、饥饿、贫穷像影子一样始终不离他左右;冯国佩,自小随兄弟姐妹放牛、割草、种地,灾荒年景,他们就跟着父母外出讨饭流浪,卑微之至,是彻底的草根。甚至还要顶着家庭和舆论的压力,如今的花鼓灯被称为艺术,清末民初时期,民间艺术甚至是京剧也多被称为下九流,为“清白人家”所不齿,花鼓灯中的“兰花”就是“壮男扮女”。
作者孙禹,一次次到凤台县一带,对花鼓灯艺术进行了多角度、“挖井式”的采风和专访,对很多老艺人进行了抢救式采访,多方收集资料,数十易其稿,精益求精,真正是花了一番大功夫的。读罢《大河灯魂》全文,我们相信,在传统艺术复兴的新时期,这些孩子们和他们所传承的花鼓灯艺术必将有美好的未来。
花鼓灯魂永流传……
相关阅读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