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游走市井的那个锔盆匠
锔盆匠老林
张映勤

“锔盆儿、锔碗儿、锔大缸……”小时候,街上偶尔会响起这嘹亮的吆喝声。听到吆喝,家庭主妇们纷纷拎出打破了的饭碗和裂了璺的面盆、瓦罐或瓷器等叫锔盆匠看过,讲好价钱,锔盆匠坐在马扎上,腿上搭一块布,开始修理器物。
记得,锔活的师傅姓林,七十岁左右的年纪,老实本分,手艺好,住得不远,孤身一人住在小街一所大院的门房里。老林吆喝的声音很大,他这一嗓子,恨不得让整条街道的人都能听得到。锔匠主要是锔盆、锔缸、锔瓮、锔锅、锔碗、锔茶壶、锔瓶、锔罐等,只要是家里能锔的物件,老林都能将它们锔好。老林用的工具很简单。箱子里放着大大小小各种钻,每种钻都由钻头和钻杆组成。将钻头固定在钻杆的一头,钻杆有大拇指粗,二十多厘米长,还装着拉动钻杆转动的弓子、小锤子、钳子、螺丝刀和造锔子用的铁丝和铜丝。后面还装着一个个盛有湿石灰膏的小铁桶。
锔锅碗瓢盆可是个细活儿,俗话说得好,没有金刚钻儿,别揽瓷器活儿。瓦盆虽然比不上瓷器硬,干这种活儿也离不开金刚钻。从前都是手钻,后来有了电钻。
譬如锔盆吧,在锔之前要先拿起来用小锤挨着敲打敲打,仔细看看裂缝在哪里,有几条,有多长,需要用多少锔子。看好后再钻眼,先从裂缝的左边钻一溜儿小眼,之后取一根铜质的如订书针大小的枣核形钯锔用小槌细心钉入小孔。再比照着锔子的长短在裂缝的右边钻上一溜儿眼。这些眼要离锔子的另一头稍远一点,然后再用槌子轻轻地、慢慢地将锔子的另一头砸到眼里去,最后再用石灰膏抹一下裂缝和锔子眼,这样盆就算锔好了。
锔锅碗瓢盆也是个技术活儿,钻的眼既不能过深又不能过浅。过深了容易钻透,瓷器漏了就不能用了;过浅了锔子砸不进去,高出一截,使用时不方便,而且锔子容易掉下来,也影响美观和使用。有的瓷器很薄,甚至只有一二毫米,这更要考验锔匠的手艺了,钻眼要更加仔细,在这么薄的瓷器上要先凿出小点,然后再钻孔,只能打到瓷片厚度的一半或三分之二,您想这难度有多大。
老林除了招揽生意吆喝几声,坐下干活儿时一声不吭。他的老花镜随意地架在鼻梁上,似掉非掉,镜腿上缠着发黑的橡皮膏。神情专注,一丝不苟,是他干活儿时不能分心,还是天生不爱说话,不得而知。他常年住在小街上,独来独往,像一条沉默的鱼,从不与任何人搭讪,更不来往。我们有时围在他身边,不是喜欢老林这个人,而是对他干的活儿感兴趣。
放好了锔子砸严实,老林会抹上石灰膏,还要用细砂纸轻轻地打磨打磨,使其更加漂亮。我们街坊邻居当时经常找老林锔活儿,看着人家在那一丝不苟地又修又补,一件件残破不堪的瓷器修整如新,觉得实在是太神奇了。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