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游走市井的那个锔盆匠(2)
锔盆匠老林
老林有个习惯,如果是锔盆、锔碗,干完活儿,他一定要找主家讨一碗水喝。主家把锔好的盆碗洗干净倒好水端出来,老林慢条斯理地一口一口地抿着,像是歇息,像是消磨时间,闷头不语,想着心事。当时不明白为什么有时他喝几口就把水倒了,锔完一件还要喝水,后来我才明白,人家那是让主家检验他的手艺,锔完的盆碗绝对不漏,绝对能接着再用。
老林的绝技不仅仅是锔这些盆盆罐罐,更绝的是能修补一些贵重的瓷器。我们那一带,早年间是租界地,有钱的人家多,经常有人拿一些漂亮的瓷器摆件让他修。有的缺个碴口对不上了,老林能用铜片把它镶上,天衣无缝,精美至极。他用铜片砸出花纹图案,这个像一条龙,那个像一只鸟。
突然有一天,听说老林他们家被人抄了。一个锔盆匠,无权无势,靠手艺吃饭,孤身一人,与世无争,他们家有什么可值得抄的?可是据街坊们说,这个看着普普通通、不声不响的小人物,过去竟然在宮里当过太监,家里竟然存着不少古董。抄家那天就有人看见特别好看的瓷瓶咣咣地摔了一地,那小薄瓷片透明的,说是什么洪宪瓷。谁也看不出,一个锔盆锔碗的手艺人家里能有那么多值钱的东西。
没过多久,深藏不露、神秘莫测的老林离开了人世。他是我见过的手艺最好的锔盆匠。
几十年后,我在想,以老林的年龄,即使当年做过太监,出官的时候也应该是个青少年。他无以为业,靠锔活谋生,也算是自食其力,在我眼里,他不仅仅是个普通的锔盆匠,够得上民间艺术家的水平。
在器具上锔钉子,是一种锔补生活、修复生命的综合艺术。一个锔匠,责任是把破碎归于完整,把残缺整合为完美,将碎片组合成新的生命,使之成为另类艺术品。一件残破的东西在人家手里三弄两弄就能起死回生,正是他们精湛高超的手艺,缝合了平凡的生活。
后来我了解到,锔瓷手艺由来已久,在中国瓷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至少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民间就有锔瓷匠人的记载,宋代张择端的巨型手卷《清明上河图》中就有一处锔瓷艺人干活儿的场景。到了清代,锔瓷手艺发展到了极致,除了为民间百姓修补日常用具的锔瓷粗活儿,还有为达官贵族服务的锔瓷细活儿。八旗子弟们陶醉于“赏花弄鸟,玩瓷藏玉”,青花、斗彩、紫砂、南泥……在赏玩中免不了磕磕碰碰,不慎失手摔破裂,便找精细锔匠锔补,要求他们用金、银、铜钉锔补修复古旧瓷器来比富显阔。一时间,锔活秀烽烟四起,坏的、破的锔补,完好的也要故意弄破再锔好来比秀。这时的锔瓷具有了修复古董的功能,嵌补、嵌口、包边、包嘴、镶包、嵌饰、做件、补件等镶嵌包锔法,可以把破损瓷器修饰完好,使其变成另外一种形式的工艺品。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