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砂罐子的使命(2)
砂罐子记
几片蛛网缠绕在木料上,上面的蜘蛛却不知去向。它们为什么在这里结网?在光线灰暗的屋子里,它们究竟能够捕获什么飞虫?这些小小的精灵,是不是一直都守在这里,一直都在等待着原来的主人?这里曾经是多么的热闹,蜘蛛是知道的,或许是已经发现了曾经的热闹。
老人将凳子搬了出来,并没有去擦拂凳子上的灰尘和泥土,径直地坐了上去,我看到老人提起烧制的砂罐,堆满沧桑的黝黑脸庞顿时泛起了亮光。
三
一对父子正在取土,儿子看上去四十好几了。我问老人多大?老人伸出右手,朝我做了一个手势。“七十了?”老人点点头。
砂罐厂依山而建,隐匿着手工老作坊。老人说有一百多年了,上世纪曾辉煌过。古朴简陋的土墙,垒满砂罐的储藏室,烧窑的土坑……眼前的景象与鳞次栉比的农家新屋格格不入,它更像是一个记忆的符号,作为砂罐厂最后的注脚……老人说,山上全是制作砂罐的天然优质泥土,大家都以制作砂罐为生,大大小小的手工作坊,有十几家。
老人十来岁就跟着大人制作砂罐,快五十年了。
做了多少砂罐子,也已经记不清了。最辉煌的时候,有好几个商贩在他家等货。现在,随着各种塑料、金属用具的使用,砂罐子已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不过,还是有不少人喜欢用砂罐,他现在制作的砂罐还是能卖出去,老人说着,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为什么五十年能坚持下来?老人笑了笑,说自己没有什么爱好,就喜欢做这个,那样子,十足一个老顽童。这么多年过去,砂罐已和老人的生命紧紧融为一体,传统民间手艺不能在自己手中失传……谈起制作砂罐,这位不善言辞的老人却说得头头是道。
“你不是在看我取土吗?”老人咧着没了牙齿的大嘴,“取土很关键,泥土要有黏性,要干燥,要是那种粉末状的泥土最好。取来的土,要用米筛筛一遍,去掉里面的砂石和杂质,再配入煤灰等原料。坯料配好后,就开始揉泥了。”老人并不是用手揉,而是用脚去踩,一直把泥巴踩“熟”。怎样才算踩“熟”呢?这就得凭眼力、凭经验了,一般得踩一个上午。用双脚揉土,揉“熟”泥巴,泥土踩好后,就可以开始拉坯了。
老人踩几圈就要休息一会儿,撩起衣角擦擦汗,背上都湿透了。光着双脚在翻打的泥团上踩,一问才知道,这也是祖辈传下来的检验方法——制罐的土质非常细腻,容不得半点杂质,脚板的皮肤较为敏感,有硬的东西能瞬间察觉,可以保证成品质量。
老人在作坊里忙碌着,说是“作坊”,其实也只有七旬的老人和他的儿子二人。在一张直径大约50 厘米左右的圆盘前,老人一边用脚轻轻拨动圆盘旋转,一边熟练地捏塑着圆盘上的泥土,用竹板轻轻地拍打,就像一位母亲拍着婴儿。不多久,罐坯初具雏形。老人将罐坯放入另一个稍大的模具里面,加上沿口。老人将泥巴捏成长条,与原来的罐坯沿口接合,在老人的巧手之下,兩块泥巴接合得天衣无缝。接好之后,用毛刷对沿口进行打磨。老人告诉我,刷子是用长头发制作的,打磨出来的泥罐特别光滑。我看到老人聚精会神的样子,对老人来说,土和水的混合有着神奇的魔力,充满着劳动的乐趣。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