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阁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心灵的归属(2)

2022-08-21 20:45:32 来源:文言阁 作者:admin
导读:归属,我妈不在。我干脆利巴! 家里哒哒哒的缝纫机声传出来,来人会隔着窗户往里瞄,或者喊河南家。 我妈叫梁秀荣!我尖叫着。 不管怎样,他们看不到无法

归属

“我妈不在。”我干脆利巴!

家里“哒哒哒”的缝纫机声传出来,来人会隔着窗户往里瞄,或者喊“河南家”。

“我妈叫梁秀荣!”我尖叫着。

不管怎样,他们看不到无法下脚的样子,“河南家”的称呼里便少了几分讥讽的成分。这种认知伴随我一路成长。

2

小孩子是有语言天赋的,并且极易随环境而改变。我们姊妹从小随母亲说一口地道的河南话,当跟邻居的小伙伴打成一片的时候,口音也入了本地的味。在学校,我操着纯正的本地口音,毫无违和感。只是在一次交表格的时候,班主任知道了我的籍贯。

记不清是哪篇课文了,里边有一个生僻的“孬”字。班主任说这个字是河南人习惯的表达方式。说这话时他盯着我看,盯得我手心冒汗。然后开始发问,“刘海红,咱们河南人是这样说吧?”老师是地道的本地人,却用了“咱们”二字,好像在照顾我的情绪。但把我的籍贯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分明又不照顾我的情绪。我用无辜的眼神盯着他看,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

我心底那个极力掩饰的东西被洞穿。仿佛故意似的,同学们下课了拐着河南音调侃着说“某某孬不孬?”还歪着头问我学得像不?我急赤白脸地辩解,我生在山西,长在山西,我怎么知道?可越辩解,大家越是起哄。

从那以后,我更加讨厌河南人这个身份,仿佛贴上这个标签,我和小伙伴便不再是同一类人,我成了外来人。尽管我知道,河南人勤劳、善良、热情,他们如生存力顽强的小草,翻山越岭,背井离乡,努力生长着。卖菜老人不修边幅,品行却深受大家称道;母亲勤劳、善良、乐于助人,是大家的好邻里。他们都融入了当地生活。我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凭认知打结,自寻烦恼。

3

夏天的傍晚,排房口的那棵老槐树下,是人们的聚集地。老槐树的树杈遮天蔽日,树下凉风习习。十排八排的人都爱到这里,端个碗,搬个板凳,或者拿个蒲扇,听说书的秦老汉讲故事。秦老汉拿把二胡,走南闯北说书,历朝列代的故事无所不晓。后来跑不动了,便赋闲在家,偶尔兴之所至,便在大槐树下来一段。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秦老汉又开始了。说的是元末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故事。当时全国战乱,人员锐减,为了恢复生产,当朝便把人口稠密的山西洪洞这一带人,迁往全国各地,河南、河北、四川一带居多。为了后世子孙认祖归宗有个证据,便把每人小脚趾甲划上一刀,变成两瓣。秦老汉此时让大家露出脚趾,互相辨别。“你是山西人,你也是山西人哩。”槐树下嚷嚷声、嬉笑声汇成一片。

我也搬出我的脏脚,小脚趾甲赫然两瓣。我对着秦老汉大声说:“我也是,我也是哩!”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