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阁

当前位置:主页 > 旅游美食 >

盐文化是海南的主流文化之一,海南史可以说是一部盐文化史(4)

2023-02-03 16:56:17 来源:文言阁 作者:admin
导读:不变的古法 依旧的味道,俗话说日落火烧云,明天天必晴。遇此盐工们次日便要早起晒盐了。 我记得第一次去儋州是在一年里的最后一个月,正是海南岛最舒适宜人的时节,平均

不变的古法 依旧的味道

俗话说“日落火烧云,明天天必晴”。遇此盐工们次日便要早起晒盐了。

 

我记得第一次去儋州是在一年里的最后一个月,正是海南岛最舒适宜人的时节,平均二十几度。此时进入了海南惯常的旅游旺季,但却是制盐的淡季,因为这里的盐是晒出来的。自2016年初环海南岛高铁开通,去儋州旅游方便很多,儋州境内就设有白马井、银滩两个高铁站。到洋浦千年古盐田要在白马井站下车,如今这处古盐田已被确定为免费开放景点,慕名而来的游人络绎不绝。我兴致盎然地穿行在盐槽间蜿蜒的石道上,感受眼前遗存的6800多个古盐槽的大气蓬勃和视觉震撼。虽然是景区,这些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盐槽,却不是仅供观赏的静物,而是仍在发挥功用的晒盐平台。它们属于盐田村174户村民中的45户盐工,是这些只争朝夕、吃苦耐劳的盐民,承袭祖辈留下的最宝贵家产和财富。

峨蔓古鹽田的千年盐神神位。

走在峨蔓古盐田中,有千余年历史的盐塔,当地人称人丁塔。

 

在盐田游走拍摄时,偶遇两位七八十岁的老人。交谈得知,他们一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晒盐技艺传承人谭政,一位是该项目省级传承人谭德才。据他们讲,整个盐田村都姓谭,老祖宗就是1200多年前从福建莆田南下,渡过琼州海峡来到这里的谭姓家族的年轻人。彼时的儋州名为儋耳郡,有高大茂密的丛林和不知几多的蛇兽,海边的滩地上,长着树丛一样高大的仙人掌,夹在这些仙人掌中间的,是被太阳晒得滚烫的火山石和裂隙间的一层层白色晶体盐粒。

海南岛的石头上可以晒盐!这一发现让这些谭姓人家兴奋不已。于是他们因地制宜,将火山喷发留下的玄武岩劈开,在横截面上掏槽,盛放海水,借海岛烈日开创日晒制盐的先河。以石槽晒盐替代了大陆沿海用铁锅煮海为盐,并将定居的地方取名为“盐田村”。

李如龙介绍,就在此处把盐泥里的盐分用海水渗透到卤池里,成为卤水。

 

“洋浦盐田,朝水夕钱”。至今每日领着子孙仍在晒盐的谭德才说,经过世代的传承和发扬,盐田村的晒盐方法慢慢形成了一套复杂而严谨的制作工序。其中最关键的一道,就是制作高浓度的“卤水”。所谓卤水,指的是高浓度的盐水。先制卤,再用卤水晒盐,可以大大提高盐的产量。这道工艺大约开创于北宋初年,也是因为它,谭家晒盐业开始兴旺起来。古盐田摆放一些石缸,谭老随手打开一个缸的盖子告诉我“这就是卤水。”我们把盐田里的土耙松,等海水涨潮漫过海岸,淹了盐田,使土充分地吸收海水里的盐分,形成盐泥。等潮水退去,经过几天太阳的曝晒,干燥的盐泥饱含盐分。将盐泥打散敲碎,放到铺有过滤箅的制卤槽里,然后往上浇海水,盐泥里的盐分便会随着水渗下去,成为卤水。对卤水暴晒,直到达到50%以上的含盐率时,才可以盛放石槽中,风吹日晒,一天即可结晶成盐。

相关阅读

  • 一个摄影记者30年的记录与思考

    一个摄影记者30年的记录与思考

    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受阅飞机飞跃天安门广场 刘卫兵 摄 1987年前后,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学生们争抢着买肉包子。大学时代因为没有拍摄条件,影像大多只留在记忆中。刘卫兵 摄 1996年,

  • 约会

    约会

    渠晋湘 在摄影艺术创作中,拍摄者几乎都知道大光圈的特点:一来可以增加进光量:二来可以让焦点之外的物体与环境呈现虚化效果,营造出梦幻般的景象。 采用大光圈拍摄,应该注意防止造

  • 看雪赏冰,别具一格的哈尔滨菜肴

    看雪赏冰,别具一格的哈尔滨菜肴

    如果有人问冬天赏雪哪里最值得去,哈尔滨一定是我能想到的第一个答案。绵延万里的白色雪花,堆砌成一条膨松柔软的纯白之路,那透着冷峻光芒的冰雕,看上去巧夺天工。这样一个冰雪天

  • 美食攻略 让你在家也能吃出踏青感。

    美食攻略 让你在家也能吃出踏青感。

    放假啦,想必大家都按捺不住想要出去玩了吧!假期人员流动性巨大,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不可放松,不妨在自家公园附近,带上家人孩子,一边享受美食,一边欣赏风景。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