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空气稀薄地带(2)
重返空气稀薄地带
“即使无法上到8848.86米的高度,至少先把自己能看到的拍下来吧。”想到这里,5月4日凌晨2时,我穿戴好笨重的御寒服装走出居住帐篷,到工作帐篷中准备好设备,架好三脚架,先后在4个点位各自拍摄了100到300张长曝光照片,直到天色渐亮。此时此刻,璀璨的星河才是主角,珠峰只是背景。
“没有哪一座山峰比人更高!”跟科考人员接触,这是我最深刻的感受。他们当中有花甲老人,有年幼孩子的母亲,还有稚气未脱的青年。但是无惧珠峰地区的高寒缺氧、艰苦生活,他们都为守護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贡献着汗水、智慧和心血。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队长姚檀栋表示,“哪里有未知之谜,科学家就向哪里进发。”
21年前,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第一次到珠峰。如今年近六旬,他还在不知疲倦地寻找答案,甚至以自己作为实验对象,亲测低氧加高浓度臭氧如何影响人类的健康。
“这是一种使命,更是一种情怀。”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院长康世昌,先后11次到珠峰开展科学考察研究,珠峰也见证了他从青年到中年的科研之路。这次康世昌再上海拔6350米营地,把“论文写在珠峰上”。
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人,在本次科考中我遇到了很多很多。我尽可能多地拍摄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记录下他们无惧风雪、探究未知的精神,用自己的工作向他们致敬。
有人说:无非是岗位给了我机会,让我得以在新闻现场出现,所以才能拍出好的片子,现在摄影器材这么先进,换任何一个人都能做到。这话并非全无道理。摄影是凝固瞬间的艺术,瞬间发生时不在现场的话,一切都是零。
新华社给了新华人进行报道的机会,而真正的新华人,永远不会辜负这个机会。
这,是我给自己的答案。

5月5日,珠峰科考工作小组副组长扎西平措(前)率领队员返回大本营。这是他第16次登顶珠峰。姜帆 摄

这是5月9日在珠峰大本营拍摄的黄嘴山鸦。姜帆 摄

5月1日,一位牦牛工在大本营装载珠峰科考队的装备。姜帆 摄

5月13日,藏普村的一位牧民在高山放牧点的帐篷里把玩乐器。姜帆 摄
相关阅读
-
美食攻略 让你在家也能吃出踏青感。
放假啦,想必大家都按捺不住想要出去玩了吧!假期人员流动性巨大,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不可放松,不妨在自家公园附近,带上家人孩子,一边享受美食,一边欣赏风景。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些
-
看雪赏冰,别具一格的哈尔滨菜肴
如果有人问冬天赏雪哪里最值得去,哈尔滨一定是我能想到的第一个答案。绵延万里的白色雪花,堆砌成一条膨松柔软的纯白之路,那透着冷峻光芒的冰雕,看上去巧夺天工。这样一个冰雪天
-
约会
渠晋湘 在摄影艺术创作中,拍摄者几乎都知道大光圈的特点:一来可以增加进光量:二来可以让焦点之外的物体与环境呈现虚化效果,营造出梦幻般的景象。 采用大光圈拍摄,应该注意防止造
-
一个摄影记者30年的记录与思考
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受阅飞机飞跃天安门广场 刘卫兵 摄 1987年前后,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学生们争抢着买肉包子。大学时代因为没有拍摄条件,影像大多只留在记忆中。刘卫兵 摄 199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