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才不遇——诗歌唐朝
怀才不遇——诗歌唐朝
百家讲坛
唐诗有一类以历史题材为主的咏史诗,歌咏历史人物,歌咏历史故事。
唐朝是一个特别重视历史的时代。唐以前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长期的分裂,好不容易统一了,人们特别注重历史的经验教训,由此也促使诗坛产生了很多咏史诗。
唐诗中间有哪些好的咏史诗呢?
中国历史上的咏史诗是从晋代开始的,当时左思写了一组咏史诗叫《咏史八首》。其中最有名的一首是:“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他说,山谷里有一棵郁郁葱葱的高大松树,山顶上有一棵仅一寸粗的小树苗,但小树苗反而覆盖了大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太阳光首先照到长在高山顶上的小树苗,小树苗的影子却把大树遮盖了。
左思为什么这样写?他比喻这个社会不公平,有的人德才很好,但出身低微,就像长在山谷里的一棵大松树,很少得到阳光;相反有的人德才一般,但因为出身高贵,就像长在山顶上的小树苗,总是先得到关照。
这首诗咏的是左思心中的一种不平,最后他联想到汉朝一个叫冯唐的人,他说:“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冯唐这个人难道不是很有才华吗,但因为他出身低微,所以一辈子没有受到重视,只能做个小官(图1)。

(1)除了咏史诗,左思所撰写的三都赋即《魏都赋》、《蜀都赋》、《吴都赋》也非常有名。当时因为还没有印刷术,十分喜欢《三都赋》的人们纷纷抄写,导致京城洛阳纸价飞涨。于是有人惊呼“一赋三都,洛阳纸贵。” 成语“洛阳纸贵”也由此而来
到了唐代,咏史诗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唐代的咏史诗首先是表达诗人内心的一种感受,哪怕是牢骚、不平,诗人要找一个能跟他产生共鸣的历史人物去咏,咏这个历史人物就是咏诗人自己。
李白、杜甫都写了大量的咏史诗,咏过很多历史人物。其中李白最喜欢咏的是两个人,一个是鲁仲连,一个是张良。
鲁仲连是战国时期的齐国人,他的特点是热心帮别人解除困难。赵国的国都被秦军包围,鲁仲连就挺身而出帮赵国解围。但他功成之后不受赏。他说我是个读书人,不是商人,我要是接受了奖赏,我就变成商人了。张良辅佐刘邦建立了汉朝,立下很大的功劳。但汉朝建立后,张良却放弃高官厚禄,出家去了。这两个人物正体现了李白所追求的一种人生理想。李白希望为国家作贡献,功成名就后就隐退(图2)。

(2)张良
相关阅读
-
幻灭——蓝色角逐(二)
见证·发现之旅 140多年前,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的蒸汽轮船“黄鹄”号诞生(图1)。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第一个独立制造的大型产品,它是真正的“中国制造”。因此,说它是晚清“自强运动”
-
师夷——蓝色角逐(一)
见证·发现之旅 背景介绍:道光、咸丰、同治三代,是清朝内外交困、受外国帝国主义蹂躏、一步一步走向衰落的时期。期间,外国侵略者的铁船载着洋枪洋炮,沿中国海岸线从广州一路北上;
-
风云人物
科技人生 2008年1月中旬,我国南方地区连续三次大范围降雪,此次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516.5亿元。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这次大范围的雨雪天气是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自然灾害。 20世纪
-
横杆下“钻”过去的跳高
科技之光 跳高历来被称为“失败者”的运动,每次都以运动员碰掉横杆而告终。但曾经打破世界纪录的跳高健儿却又都是无限风光的“成功者”,他们的矫健身姿和巅峰成绩永载跳高运动的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