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泉州开元寺(4)
尊胜别院
可这欢欣却如南柯一梦。人间并不太平,战乱频发。弘一除了率僧团修持研律,讲“南山律”,也不停地写字,以字传教,度化众生。1935年春,弘一法师在开元寺尊胜院为众僧讲《一梦漫言》。《一梦漫言》是弘一法师在南普陀养正院的藏经阁修订佛经时发现的。这部书是明末清初宝华山见月法师在行脚弘法时的随行记录,是大德高僧从发愿出家到持戒苦修的心灵历程,也是修行者的行动指南。弘一法师如获珍宝,他细读后彻悟法的最深奥处莫过于行动。研修佛法之道唯有苦修,再无其他捷径。世道乱而欲得人心不乱,唯有用苦修,方能参悟人世之苦及离苦得乐之径。他一字一顿地向众学僧道来,字字声轻而意深远:“唯有苦修,唯有身体力行,以苦为舟楫,以戒为准绳,方能体验众生之苦,方能离苦得乐。”他谆谆告诫年轻僧人:“入佛门,先学做人,不论修什么学派。学僧们须精读《高僧传》《嘉言录》《格言联璧》等经著,从历代高僧圣贤的训言中育化人格。”大师不但这样弘法,也用自己的行动,让年轻的僧侣们悟得什么是真正的行脚僧,什么是真正的修行。他自己汲水、破柴、烹茶、浇汤、洗衣、扫地……凡自己能动手做的,决不假手于他人。他坚持早午两餐,过午不食。饭不超一碗,菜不过两样,守持戒法如执明灯。寮房里,一席薄棉被跟随他二十余载。墙角放着的一把旧雨伞,还是在天津时买的,也跟随他风里雨里二十多年了。一件僧衣,层层叠叠的补丁竟有二百多个。每一个补丁都渗着修行者的意念。尘世尊荣或佛门威仪,于他而言,都是唾手可得的事。而他却做了真正的行脚僧、苦行僧。
大师携佛陀大愿,在闽南弘法植福,在闽山晋水间开出一朵朵圣洁的莲花,救度一切苦难众生。时光的流逝并没有湮没大师的光芒。于佛门,于浮世,大师的追崇者不胜枚举。
友人飞鹏兄即是弘一大师的铁粉。
十七岁那年,少年陈飞鹏偶然听到“弘一”二字,便把一种隔世相望的缘扎进心里,从此一生追随,四十多年不曾改变。甚至为了寻访弘一大师在闽南十四年的行踪而毅然决然舍弃了在广州人人艳羡的位子和优渥的生活,来闽南当一个自由职业者,犹如苦行僧,在天地间行脚,在寺宇间寻访,追随着大师的身影。
飞鹏兄自言是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所信奉的唯人世间的真、善、美。而弘一大师真正吸引他的就在于此。抛弃浮华的决绝,投身佛门的坚定,对自己苛严得近乎残酷的自律、自省,把对佛教的坚定信仰刻進了生命、灵魂、今生,乃至无始无终的永生。这样集天地间一切智慧、才华及人性中所有美德于一身的人,在飞鹏兄心里,除了弘一大师,别无他人。飞鹏兄与其说是信奉佛教,毋宁说是对弘一大师五体投地的追慕。他穷尽一生心力搜集弘一法师信札,编成了700多页,重五六斤的《弘一法师书信全集》,这其中的深情诚可用“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来表白。是什么让弘一大师在文章惊四海,才华倾五洲的人生巅峰,在光芒四射的时刻,毅然决然地遁入空门?在飞鹏兄看来,这不仅是大彻大悟,更是钢铁般的意志。不!是钻石般的意志。而飞鹏兄的人生轨迹,竟和弘一大师惊人的相似,也是世俗眼里的叛逆者,也曾车喧马闹,游戏人间,却在年过不惑的某一天,毅然抛弃了追逐半生的浮名虚利,当起了云游者,执意在闽南寻访弘一大师的踪迹。这是不是有点类似于弘一大师当年在南安葵山遇见韩偓,隔着茫茫时空的惺惺相惜,遥相致敬?
相关阅读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