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阁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家的故事(3)

2022-08-24 19:02:10 来源:文言阁 作者:admin
导读:弯弯的目光,那时交通不便,从阜宁到徐州要四个小时。母亲和卫红下地干活了,边干活边估摸我到了哪儿。看太阳西斜,母亲又说,你三哥快到徐州了。母亲没去过徐

弯弯的目光

那时交通不便,从阜宁到徐州要四个小时。母亲和卫红下地干活了,边干活边估摸我到了哪儿。看太阳西斜,母亲又说,你三哥快到徐州了。母亲没去过徐州,只是之前听我说过我大致的旅程,她记住了徐州。晚上收工回家,做了晚饭,却一口没吃,坐在灯下,望着窗外漆黑的夜,思绪飘出了老屋。夜色坚硬,把村庄封得水泄不通,唯独封不住母亲的思绪。母亲的目光轻易地穿过黑夜,穿越时空,一直追随着我。我已上了火车,没有座位,蹲在车厢连接处,低着头打盹。这些情景,母亲估摸到了。

约莫九点来钟,母亲上了床。卫红在那头睡着了。卫红尚小,倒头就入梦。母亲没睡,她坐在床头,睁着眼,看着黑黢黢的夜。夜太深,窗里窗外是凝固了的黑。母亲没有睡意,一直坐在床头,听着窗外滴滴答答的雨声。这雨下得没日没夜了。母亲自言自语,叹了口气。想到我湿漉漉的旅程,母亲的心纠在了一起。

许是坐累了,她躺了下来。躺下来,并未睡着。她喊了声卫红,卫红睡得正香。叫了三四声,才把卫红叫醒。问几点了,卫红摸出表,说十一点了。母亲叹了口气,说离天亮还早呢。天亮了,你三哥就到北京了。卫红说,姆妈,睡吧。

母亲没睡,睁着眼,望着房顶。这房子是1972 年砌的,砖墙草盖,当时是村里最好的房子,多少人羡慕啊。那时都还住着草房,农村人靠种地哪能买得起砖?父亲是公社干部,每月能拿上工资。工资不多,二三十块钱。对农村家庭来说,这是一笔不菲的收入。母亲在家养鸡养猪,种粮种棉,收成下来了就去赶集,卖鸡卖粮,攒下钱来盖房子。那时的日子苦啊,父亲在镇上上班,母亲在家操持家务。家里家外,耕地收粮,推挑提扛,母亲拼了命地苦,生怕落后了别人,让村人耻笑,让父亲在外面失了颜面。终于,盖起了全村第一幢砖墙房,母亲和父亲的那份喜悦,溢于言表。后来,进入80 年代后期,农村生活好了,不少人家都盖了新房,砖墙瓦盖,还有盖楼的,比我们家强了。听母亲说,父亲去世不久,公社书记顺道来探望,看到我们家砖墙草盖的房子,感慨地说,没想到啊,何荣中是社委干部,却住得如此寒酸。

夜沉沉,雨不知啥时停了。母亲望着窗外,黑暗重重。她又叫了几声卫红,卫红没醒。用脚轻轻蹬了几下,卫红醒了,说夜里一点了。卫红说,姆妈睡吧,一觉醒来三哥就到北京了。卫红说完,又呼呼睡了。

一觉醒来就到北京了,说得多轻巧。母亲想,儿子坐地上睡觉,多遭罪啊。母亲很不安,又爬坐起来,她怕自己躺着,一不小心睡着了。儿子坐在车厢的地上打盹,她怎能安卧床上呢?仿佛她舒服地躺睡在床上,就是对不住我了。又仿佛她陪着我熬夜,就能减轻我的旅途劳顿。仿佛她睁着眼,就能照顾到千里之外的我了。而此时我坐在地上,迷迷盹盹,何曾想到,千里之外的母亲,正陪着我,遥念着我。我有时眯眼,有时被人叫醒。半梦半醒间,想的是学校的事,书本上的事。至于母亲在干什么,我没去想。何况这个时分,谁都进入梦乡了。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