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3)
粲然双璧
这是他们合作的第一个学术计划。
在这段被和才称为“自寻死路”的艰苦旅行中,他们一共长途跋涉了八个月,行程一千余公里,他们从白地出发,按照《开路经》里描述的地名,山的形状,水的样子,一站一站地往回溯,他们走过了丽江、鸣音、宝山、永宁这些较为安全的地方,也走过了左所、木里、俄亚这些当时是杀人劫舍、盗贼横行的地区。
至于计划本身,除了对照起祖经卷,考证其地名及族群迁移路线以外,也对当地的人文社会制度做了许多基础调查和研究工作:例如后来陆续发表的《泸沽湖的母系社会结构》和《永宁地区的公田制度》等等。当然他们在考察的沿途,也搜集或购买了大批东巴经卷、手工艺品及有关的人文标本,这些珍贵的资料成为日后研究纳西文化的基石。
这段“自寻死路”的调查工作,李霖灿1951年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上发表的《麽些族迁移路线之寻访》论文,后来也收录在其专著《麽些研究论文集》一书中。
在这段“一步一脚印,一地一风情”的考察旅行中,有两个极端抵触的现象被记录在李霖灿的日记中。第一个是在金沙江边看到开采黄金的矿工们,他们每天在暗无天日的矿坑洞中辛勤工作,但仍衣不覆体,三餐不继。另外一个现象是在泸沽湖附近的左所,当时这里是个“官不聊生”的强人地区,此地土霸恶豪遍植罂粟,盛产鸦片。当和才与李霖灿看到五颜六色美丽的罂粟花开得满山遍野、满坑满谷时,不禁哑口无言。
风尘仆仆地完成了这次麽些族迁徙路线考察后,他们在8月底回到丽江,在此稍做歇息。9月中旬携带大批资料图书继续西行,往鲁甸进发,这里是纳西人经过长期迁徙最后到达之处,也是这次考察的终点。1942年9月23日,到达此行最后的目的地,鲁甸阿时主中村。他们住在大东巴和文质的家中,开始了长达8个月青灯黄叶、虫鱼鸟兽的纳西经典研究工作。
和文质是当地最著名的东巴,他的祖父是人称东巴王的和世俊。和文质自小在祖父的教导下学习东巴经书,可以说是家学渊源,得天独厚。李霖灿在这里居住前后八个月,向和文质学习麽些经典,并跟随着去到附近做法事,同时开始了编辑麽些象形文字字典的初期工程。
1943年8月,李霖灿奉命准备回四川李庄向“中央博物院”述职,行前李先生对和才说:“此次回川述职是件大事,对你我都是另一番新局面的开始,咱们一时也说不准何时能再回丽江来,少说也得一年,你还是回去与你家高堂禀报一声,听听她老人家的意思吧!”
事情出乎意料的顺利,坚信“大理会夹人,昆明会吊人”十分安土重迁的麽些人,本来是不许本族人随意离家的,但没有料到的是,和才的母亲说,你跟李委员入川去吧,我很放心,因为他是菩萨。就这样原本不愿离乡入川的和才,跟随着李先生走出了这玉壁金川的横断山脉,来到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土。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