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笔会:萨公岭
太姥散章

萨公岭
去福建宁德,拍摄霞浦的滩涂,上太姥山实为无意之举,没想到,此地如此之胜景。
朋友邀请上太姥山之时,我想当然地以为是天姥山,就是李白老先生那“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首诗,有多少人烂熟于心。心里没底,赶紧百度,好在没有脱口而出,要不然贻笑大方了。
太姥山三面临东海,位于福建宁德的福鼎,说是北望雁荡,其实我感觉它应该与雁荡山是同一个山系,与南雁荡相连,地质构造相同。与雁荡山相比,太姥山多了一些灵秀、幽静,“山前湖水抱烟村,湖外山光隐若存。”(宋·王之道)
从地理位置来看,太姥山北望雁荡,西眺武夷山,三者成鼎足之势,但雁荡、武夷地处通衢,声名远扬,而太姥僻居海隅,知之者鲜。历史是后人写就的,太姥山的传奇也自然如此,说是尧时老母种蓝于山中,逢道士而羽化仙去,到汉武帝时,派遣了侍中东方朔到各地授封天下名山,太母山被封为天下三十六名山之首,并正式改名为太姥山。闽人称太姥、武夷为双绝,浙人视太姥、雁荡为昆仲。那我们就信之。
大自然的造化,云雾、奇石、山洞、变幻的光线给太姥山增添了无尽的隐秘,“随人意所识,万象在胸中”。有关太姥山的传说数不胜数,崖壁上刻着的“萨公岭”三个字引起了我的兴趣,这内里一定有故事。我喜歡人中有景,景中有人的现实存在。
蜿蜒而上的萨公岭长约1500米,是上山的必行之路。萨公即中国近代海军之开创者萨镇冰,福州人。1929年,他70岁时游览太姥山,感觉上山之路陡险崎岖,行人行走不方便也不安全,便募捐经费,倡修这条石级步游道。之后,他也没有再来过。为了纪念他,从此,这一段宽为一人通行的曲折小路,就成为了民国诗人卓剑舟笔下的“雁影白横天际路,日光红涌海门潮”了。
说到萨公镇冰先生,故事就要一直往前回溯。清末时乱世,清军不惜重金置办的“新武器”——海军,船炮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一批海军人才也是送到海外培养出来的。出生于咸丰九年(1859年)的萨镇冰就是首批海军留学生,他出身于著名的福州萨氏家族。萨氏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名门望族,来自遥远的西域,元代史籍将他们作色目人,根据色目人的源流,不少学者将萨氏当作回族,但萨氏在元代已经蒙古化。
光绪六年(1880年),萨镇冰从英国学成归国,在“澄庆”舰担任了一年的大副后就到李鸿章在天津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担任教习,他刻苦、严格、自律,坚守不贪财的立场,他曾说:“人家做船主,都打金镯子送太太戴,我的金镯子是戴在我的船上。”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