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阁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游记笔会:萨公岭(3)

2022-08-30 15:26:00 来源:文言阁 作者:admin
导读:太姥散章,当我一路缓行上山、缓行下山,至一片瓦禅寺,书写鸿雪洞几个大字的旁边还有三个不起眼的人漆红字绿雪芽,一棵不大也不起眼的树,据说逾150岁了,哦

太姥散章

当我一路缓行上山、缓行下山,至“一片瓦”禅寺,书写“鸿雪洞”几个大字的旁边还有三个不起眼的人漆红字“绿雪芽”,一棵不大也不起眼的树,据说逾150岁了,哦,绿雪芽是太姥山上的老茶树的名字。相传这原有一棵太姥娘娘手植的福鼎大白茶原始母树绿雪芽,制成茶后用来治病救人,是麻疹圣药,惠及百姓。有一句明末清初的诗人的诗句写道:“太姥声高绿雪芽。”后来老树枯死了,之后生发出了这一棵新树,柏柳乡竹栏头村(今点头镇过笕村竹栏头自然村)的陈焕把此茶移植家中繁育了福鼎大白茶。

山高不过千米的太姥山,有茶则更有名。

大约成书于隋代的《永嘉图经》中曾写道:“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但这东三百里是海,于是出现了“白茶山”之争。在明万历年间陆应阳《广舆记》中记载:“福宁州太姥山出名茶,名绿雪芽”,再经过茶学家、制茶专家陈椽老先生多方考证,“白茶山”首先要有足够数量的白茶树才够资格,太姥山的气候、土壤、日照以及石洞密布的地形最适合茶树的生长,因鸟类及风力传播,从宋代以来山上就密布着茶树,而这棵太姥绿雪芽是比较独特的一棵。于是乎,太姥山就是白茶山。

因为自身的特殊的品质、工艺,还有种种传奇,白茶成了中国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了人们生活中有滋有味的存在,甚至高拔于生活,成了一种精神的指向。不管这茶是“低到尘埃里”,还是直上“庙堂”,它的存在就有它的道理。

在福鼎,小到礼宾侍客,大到婚丧嫁娶、建宅礼佛,甚至做寿墓,都离不开茶,民间还有“茶哥米弟”之说。可以理解,在此地,种茶制茶已然成为老百姓的生存之道,茶业的兴衰直接与茶家的生活相关,于是,对茶敬畏、祈盼、感激,都体现在现实生活中。

居于太姥山上大荒茶業的酒店,闻着茶香,看着那道洁白的茶具,仪式感陡生。我打开茶桌上的野生茶茶罐,手捻茶叶置人茶壶,倒人沸水,茶汤清澈,缓缓人口,清透肺腑。

这茶,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它是太姥山的气息,福鼎的魂爽。

澎海

多年前,我行走至江西铅山的鹅湖书院,将我头脑中模糊的有关朱熹的点点滴滴,一步步地落到实处。

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福建剑州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13岁时其父身故前将朱熹托付给好友刘子羽,并请刘子羽的弟弟刘子犟教养。尤溪往西北,穿过武夷山,就进入了江西境内,第一站就到了铅山。铅山石塘祝可久与朱熹的义父刘子羽、老师刘子晕是郎舅关系,于是,朱熹跟着老师常常行走于闽赣两地,束发之年,他在铅山的石塘读书,他的字号“元晦”是在石塘读书时老师刘子翚给取的。意为:树木的根深藏土中,春天枝叶就会越繁茂;人内涵越深厚,其精神越清爽,内心也越强大。中年后,朱熹觉得“元”太大,便谦虚地改为“仲晦”。后因守制时在母庐墓建了一间书房,又号“晦庵”。晚年,自称为“晦翁”。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