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以礼数做人(6)
孙桥村纪事
礼数是最容易做到的事情,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仪式,但它却是最珍贵的人格表现。我娘虽然不识字,但她比一般人更有礼数。我父生病一年多才去世,我娘知道,留不住他了。父亲去世当时,娘生病卧床不起,硬要大哥抱着她到我父遗体前,磕了三个头。她说:“老侯一生辛苦,我应该磕头为他送行。”说着,枯泪两行。即便自己不能行走,我娘还要如此对我父行一个告别的仪式,也是告诉我们做子女的,做人永远要保持一颗真心。我娘的礼数里,永远写着她的真诚,演绎着她心里最柔软的东西。
礼数之于我娘,常常理解为对他人的感恩与回报,而且对家人也是如此。在我娘我父年老的时候,我就对大哥和两个妹妹说,我给父母养老。从此,我按月给老家寄钱,从不间断。每回我与妻子带孩子回家看望,娘都做最好吃的给我们,她事先就做好了准备,鱼肉都烧好几大碗候着,随便我们怎么吃;她看着我们吃,微笑着,满心的欢喜。娘说,就是家里人也要讲礼数,明明是家里人,但在相处中间当“客人”待,你好我好大家好,自然就不会吵闹。我娘用她的语言、行为,诠释着西班牙作家松苏内吉的一句话:“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亲戚、朋友、邻居、同事之间固然需要礼数,而婆媳之间,我以为同样需要礼数的儀式感。所谓礼多人不怪,油多不坏菜。向儿媳表示感谢,本完全没有必要,可荷珠听到老人真心的告白,越发增强了抚养老人的责任。直到现在,她每当在我面前提起我娘“我过的是你的日子”这句话,我俩都仍觉得暖心。我娘已离世20多年,可她的话至今仍然温暖着做子女的心。
我娘一辈子都在教育我如何以礼数做人,尤其教育我为人处世的规矩,而规矩,就是个人的进德修为。在我娘看来,礼数演绎着一个人最崇高也是最真诚的人格。它与灵魂共名,它与善良共舞。
原载《美文》2021年第4期
相关阅读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