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节选:寻求父亲的内心世界(6)
-1
舅爷听说了,搓着手,嘿嘿地笑着,心里高兴不已。
上午,队长和舅爷分手后,心里也闷闷不乐,自己的小算盘没想到让舅爷给破坏了。他回到家,想了半天,脑子忽然开了窍,就让舅爷带父亲学吧,因为父亲是舅爷的外甥,舅爷会认真教他的,等父亲学会了这门手艺,他还是自己队里的人,这门手艺也就留在了队里,再让小四跟父亲学也不迟。如果现在不同意,等于全砸了,连队里的面也挂不好,小四的手艺也学不到,于是,便这样决定了。
2
舅爷挂面了,因为带了父亲做徒弟而劲头十足。挂了几天后,舅爷决定让父亲上手。
下午四五点和面,先是把面倒进一个大口的面盆里,面盆是陶制的,厚厚的,盆里是光滑的绿釉,那釉绿汪汪的,仿佛能汪出一层油来。父亲第一次看到这么精致的面盆,他用手拭着面盆光滑的底,釉在父亲的手指上滑过,细润温柔,像一个小女孩儿的皮肤。
呼的一声,舅爷把面倒进去,盆口腾起一股细雾。父亲把袖子挽起来,倒上水,用手搅拌。
开始时,面粉黏了父亲的双手,父亲甩也甩不掉,再过一会儿,面粉和成了一块巨大的白色面团,和父亲的手就分开了。父亲把手掌握成拳头,用力搋,面团发出噗噗的声音。搋得越熟,面越有筋道,一个小时后,面搋成形了,面团卧在面盆里,像有了生命一样。父亲再用手掌拍拍,面团发出叭叭的声音。然后,盆上焐上一个被子,这叫醒面,就是让面膨胀起来。
面在盆里醒了几个小时,到了晚上七八点钟的时候,就可以盘条了。
盘条前,要先蒸一屉熟面粉,面粉遇到水汽会结成团,就要用罗筛,筛下的面粉细细的,这蒸熟的面粉主要是用来防面粘面板的。
舅爷揭开面盆上的被子,一团面在盆里已醒得像一块硕大的馒头,饱满圆润,面皮在灯光下发着淡淡的光泽。父亲站在旁边看,舅爷让父亲用手指按按,面团一按一个凹陷,不一会儿又恢复了平整。
舅爷对父亲说:“如果按下去面弹不起来,就是死面了,如果一按到底没有硬度,就是烂面了,这两种面都挂不成面,面要一按一个窝,要有弹性。”
父亲挽起袖子,在案板上撒上一层蒸熟的面粉,然后,双手抄到面盆的底部,用力把面团从盆里甩到面板上,像从池塘里甩出了一条大鱼。父亲把面在案板上揉了几下,然后摊开,用刀将面划成一个个条状,父亲在面板上熟练地搓揉,短短的方形的面条瞬间搓成了圆柱形的长长的面条,从面板上拖下来,舅爷一边用手接住,一圈圈儿地绕到面盆里,一边看着父亲的手功指点着。
面盆很快就一层层地绕满了。舅爷用一块棉被盖上,这是第二次醒面。
晚上七八点,舅爷打开面盆,要把盆里的面绕到面筷上。父亲要上来干,舅爷说这是最难的一道活儿,还是自己干。面筷是长长的,用竹子削成的。一头插在筷眼里,一头伸在外面,舅爷把长长的面轻轻地往上绕,一边绕一边搓揉,两只手上下翻飞像两只蝴蝶,看得父亲眼花缭乱,一双面筷很快就绕到头了,舅爷把长长的面条掐断,把面筷取下,再绕下一双面筷……面焐分上下两层,很快就放满了,一盆的面也绕完了。舅爷把面焐再盖上被子,这第三次醒面。
相关阅读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