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辛弃疾的傲骨与忠魂(4)
辛弃疾的傲骨与忠魂
主人读懂了我们的心思,指着身边一块大型展板推介起来,当地正在打造瓢泉生态文化公园,有的“散件”已被收回。瓜山的停云亭已完成重建,卵石山路“蛇行”到亭子。又指着脚下的石径说,这就是刚刚按辛弃疾休闲的线路修建的“辛公古道”。它的那一端连着历史上的“斩马桥”和“斩马亭”。
轻轻地走在竹影披身的古道上,我们恍如穿行在时空的隧道,唯恐惊扰辛弃疾凝神的样子和与友人徜徉的影子。
1188年的冬天,同为主战派的陈亮,从浙江永康驰骋800里来瓢泉。前面有一条小河,不知是马疲劳还是不敢涉水,陈亮多次驱赶,马还是后退,陈亮怒而拔剑飞斩马首。这一情景正好被楼上的辛弃疾看见,本来有病在身的他,精神为之一振,便下楼迎客。两人正好撞了个满怀。一对铁杆至交在此煮酒纵情、对词应诗,也深谈国事并同游鹅湖。虽然朱熹有事失约鹅湖,但有辛、陈两大巨擘,文学史上有名的第二次“鹅湖之会”上演。他们亲热十天,形影难离,辞赋成了接续的桥梁。辛弃疾的“长夜笛,莫吹裂”以及“看试手,补天裂”获陈亮“天下适安耕且老,看买犁卖剑平安铁!壮士泪,肺肝裂”的铿锵回应。
后人为追忆这段“英雄演义”,在小河上造石板桥叫“斩马桥”,在桥边建亭子叫“斩马亭”。民间尚在流传“斩马盟誓”等故事。
辛弃疾的老家是山东济南历城区,生于1140年5月11日。当时,他的老家已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家乡以及中原蒙受的屈辱,铭刻在他童年的记忆中。光复中原、报仇雪耻的志向,引领他在21岁时就参加了当地义军,还组织了两千多人的地方军。后来率众归附拥有15万忠义军的山东农民领袖耿京。
1162年,辛弃疾南下参见朝廷。事毕归途,得首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便率领50名精兵,飞越600里,杀人拥有五十万之众的金营,出奇制胜拿下了张安国并押回朝廷处决。由此,他名声大振,被任命为江阴签判,时年仅25岁。
文武兼备的辛弃疾,后来虽然在江西、湖南等地担任过转运使或安抚使高官,但只能治荒治乱,无法施展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的宏图。官场上的嫉贤妒能,加上自身有点耿直刚倔,在他年富力强的42岁就被弹劾而缘结上饶。他有幸于1203年,宋宁宗有意伐金时,在64岁年纪上受到皇帝起用。可是1205年又遭谏官攻击,重归瓢泉生活。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闲赋的辛弃疾,只好借酒借词抒发自己的慷慨悲凉。当枢密院都承旨(国防军事高官)的任命传到瓢泉,时年68岁的辛弃疾,一个能征善战,又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已经体弱多病,卧榻不起了。1207年9月10日,他在“杀贼、杀贼……”三声疾呼中含恨而去。其墓下葬于瓢泉附近的永平镇姚家湾阳源山。故亡在前的辛弃疾范氏夫人也下葬于此。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