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阁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历史记忆:辛弃疾的傲骨与忠魂(5)

2022-09-19 16:12:31 来源:文言阁 作者:admin
导读:辛弃疾的傲骨与忠魂,下车走过大牌坊,我们踏着青麻色的石阶开始爬山。梯进的石径,带我们走向历史的深处。十多分钟,灰白大气的辛弃疾坟墓就端坐眼前。登上最后的三十

辛弃疾的傲骨与忠魂

下车走过大牌坊,我们踏着青麻色的石阶开始爬山。梯进的石径,带我们走向历史的深处。十多分钟,灰白大气的辛弃疾坟墓就端坐眼前。登上最后的三十四级,就上了坟墓的祭台。说是祭台,实是观望台。祭祀前,我们仔细观察周边,也是形家眼中尤为典型的“山包屋”吉地。现在则成为藏风聚气的“山包坟”。是风水先生眼毒,还是辛弃疾具备相当的地理信息水准,相中此地,是个不二的选择。左边青龙山山势高且青绿,龙头打住在大牌坊。右边白虎山山势低于左边且更短。墓地的正前方是三个并列的小山包,中间高两边低,“地仙”把它们看成蝙蝠跃跃欲飞的形态,墓后,一定是青山为“靠”。

天公太有心,头顶聚来了几块厚厚的云层。主人想得周到,带来了一瓶老酒,提示简单的祀礼就要开始。一切都是入乡随俗,先为守护一方的“土地爷”献上一杯,再为辛弃疾浅倒三个大杯。他是个流传中的酒神。有词就有酒,有酒就出词。他时常提壶醉赋,来自瓢泉的《临江仙》就是醉句:“莫向空山吹玉笛,壮怀酒醒心惊,被翻红锦浪,酒满玉壶冰。”《我饮不须劝》简直是自画像:“我饮不需劝,正怕酒尊空。”

趁着主人双手合掌,举在眉头,念念有词,我也端起酒瓶为辛弃疾添酒,有样学样地在心中默许祈祷。礼毕,我们围绕圆形的墓冢(俗称坟头)转圈。坟墓是2012年按原有格局,不用水泥,仅用青石材料修筑到位的。形制为坐北朝南。弧形的罗圈墙,前低后高,把墓冢包在中心位置。墓冢前居中处有青石条块包边的墓碑。这块碑是始终伴随辛弃疾的“历史老人”,是坟墓中除文字记载外唯一的实物遗存。修饰在坟墓左右的还有护栏、抱鼓石和望柱。值得表述的正是这对望柱,古朴中透出厚重,散发出高强度的人文底蕴。上面镌刻了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馆撰写的一副楹联,上联是:“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下联为:“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副名联,巧借“铁板铜琶”和“美芹悲黍”几个历史故事,精妙贴切地立起了辛弃疾作词豪放、做人爱国的两大立面。

置身典雅的墓前,目视每一块石砌,每一项构件,心随春风,思绪云飞。如果说,带湖和瓢泉承载了辛弃疾的后半生,承载了他豪气冲天、婉约迷蒙的词作,那么,底色清新、山峰回转的阳源山,承载的不仅仅是他的躯体,更是他“人中之杰”的傲骨和忠魂。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