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散文:莫高窟的藏经洞
面对藏经洞
面对莫高窟的藏经洞,我有一种莫名的悲哀。洞不大,只有丈余见方,像是老式窑洞的里外间,里面黑洞洞的,空无一物,那些举世震惊的敦煌遗书早已被挪运一空。可悲的是,藏经洞里最早保存的五万多卷经卷只有很少一部分保存在我们自己的博物馆里,绝大部分被洗劫到国外,诸如英、法、俄、日等十几个国家的图书馆、博物馆都藏有。
我一直就对这个神秘的藏经洞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应该说,作为“世界八大奇观”的敦煌莫高窟,它的闻名于世并非是因为那些精美的佛像和壁画,更主要的是这个20世纪初被发现的藏经洞。历史上的战乱和当政者的好恶,使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文字历史受到了空前的破坏,图书资料残缺不全,面目全非,幸好有这样一处藏经洞得以保存一大批稀世瑰宝,然而却又不幸散落到了国外。
敦煌莫高窟本来是佛教圣地,却在20世纪初无端地被一名破落道士所糟蹋。道士名叫王圆篆,祖籍湖北省麻城县,大约在1851年前后出生在陕西,由于家乡连年受灾,年轻的王圆篆无以为生,只能像逃难一样入伍从军到了甘肃。一百多年前的甘肃,想必是极尽荒凉贫困,历来为内地犯人充军发配之所。王圆篆能从地肥水美的家乡流落到穷山恶水的边陲,显然也是出于生活所迫,身不由己。在军队混了几年,他退伍了,生活仍然没有着落。就生存而言,王圆篆的能力很低,在偏远的甘肃,他没有任何亲戚朋友的帮衬,个头不高,体力有限,又缺乏起码的技能和文化,文不能食,武不能衣,为了糊口,他只能出家当了道士,最初的动机也许只是为了能混上碗粥喝喝。
王圆篆的出家纯粹是为生活所迫。可以肯定地说,他对宗教缺乏最起码的了解,更不是出于信仰的需要。当道士也好,当和尚也好,不过是混碗饭吃罢了。作为一名游化四方的道士,到处化缘乞食,成了他维持生活的一种手段。王圆篆这种对宗教的无知,可以从他以后的行为中得到证实。
1892年前后,贫困潦倒的王圆篆流落到了当时已同样贫困破败的敦煌莫高窟。
敦煌原为古丝绸之路的要塞,位于著名的河西走廊一侧,从东汉一直到明朝,敦煌一带始终作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商贾云集,物流繁茂,各路使者客商穿梭往返,不绝于缕。古时的贸易,海路不通,只有靠陸路进行,敦煌作为重要的陆路口岸,是古代沟通欧亚经济贸易的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其作用不亚于如今的沿海口岸。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带来了敦煌莫高窟佛教的兴盛,自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僧人及工匠在敦煌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开凿了一个个洞窟,用于供佛修行,至唐代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元代以后敦煌停止开窟,逐渐冷落荒废。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