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散文:莫高窟的藏经洞(2)
面对藏经洞
明代的海路运输逐渐取代了陆路,河西走廊古道中衰,数百年间,气候条件变化,这里繁华的城镇为风沙所患,渐至荒凉败落,尤其是明嘉靖七年(1528年)朝廷封闭嘉峪关,敦煌成为关外边塞游牧之地。从此,河西走廊绿洲的面积逐渐缩小,人口日益减少,莫高窟也被淹没在积年沙漠之中,人们忘却了那里的一座座佛窟。从敦煌莫高窟的衰落中,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无情。
在敦煌莫高窟销声匿迹数百年之后,直到王圆篆的到来才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机。不过,这种转机从一开始就带有一种悲剧色彩。
1892年,落魄的王圆篆来到同样落寞的莫高窟。从现在的情景我们仍不难看出它当年的荒凉败落。莫高窟东有鸣沙山,由于环境恶化,每日风沙扑面而来,四处戈壁荒滩,了无人烟,而且常年干旱少雨,气候异常炎热,人迹罕至,舟车不通。莫高窟洞穴中的佛教艺术品在特殊的气候地理环境条件下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佛寺对世人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吸引力,荒置多年的洞窟像一片无人管理的烂尾楼,残破毁损,惨不忍睹。大部分洞窟被风沙掩埋,有的倒塌,有的空置,只有为数不多的僧人住在里面勉强度日。当时的敦煌县只有3万多人口,莫高窟附近方圆几百里之内只有25个小村庄,地广人稀,交通不便,香客来得少,哪来的香火钱?王圆篆来到莫高窟时,这里只有上、中、下三座寺院,其中“上寺”和“中寺”的僧人主要是属于藏传佛教的喇嘛,他独身一人寄居在破败不堪的下寺,也算是穷途末路,无可奈何。
王圆篆虽然无知愚昧,但对他所依附的宗教有一种惊人的迷恋和执着。遗憾的是,作为一名最底层的道士,他甚至连佛教和道教的区别都分不清楚,于是,决定寄身佛窟,化缘谋生,为佛教道教的功德做些益事。他雇人将佛窟的积沙清理干净,改为供奉道教神灵的老君堂,找来一些工匠,把洞窟优美的壁画刷白,拆毁佛像文物,换上道教的神像。王道士由于文化水平太低,力单体弱,便请了一位当地姓杨的贫穷书生帮助他抄写经卷。他将现在编号为16号窟的一处洞穴的积沙进行清理,供杨某居住和抄写经卷之用。
历史充满了偶然,16号窟的背后就是后来举世闻名、震惊世界的藏经洞,它的发现充满了偶然。
荒无人烟、破落衰败的洞窟里只有两个穷困潦倒的道士和书生打发时光。有一天,杨某闲来无事,将一根点烟用的芨芨草插进了身后墙壁的裂缝中,一个旷世珍贵的文物宝藏由此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杨某将草棵插进墙壁上的裂缝,挺长的芨芨草插到里面不见尽头,洞窟是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深不见底的裂缝让杨某心生好奇。他用手敲了敲墙壁周边,墙上发出的声音竟然像是空的。杨某毕竟是读过书的,想得多一点儿,就把这件事告诉了雇主王圆篆。山崖上开凿的洞窟会有这种声响,两个人为了一探究竟,连夜拆开了这道裂缝,他们惊奇地发现,墙后原来是一扇用泥封住的小门。拆开小门,由此进去,两个人立时惊呆了,只见里面密密麻麻堆满了数不清的历代经卷、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后经测量,藏经洞长宽各2.6米,高3米,如同老式的方形窑洞,如今空无一物的洞内当年保存的遗书经卷等文物多达5万多卷。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