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阁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海外文选:德意志式的歌哭(2)

2022-10-14 21:32:40 来源:文言阁 作者:admin
导读:歌哭的河谷,事后和书展集团的主席尤根博斯讨论,他说企业也是有血统的。具体到某家公司,这种血统既来自自己的经营传统,也来自民族的商业文明。德国也并非每

歌哭的河谷

事后和书展集团的主席尤根·博斯讨论,他说企业也是有血统的。具体到某家公司,这种血统既来自自己的经营传统,也来自民族的商业文明。德国也并非每家公司都是这样,但整体上德国的商业文化重视诚信。这又和一个国家整体的文化素养相关。德国人有良好的读书传统,认为“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2016年,德国人均购书12本,比2015年还有增长。一个热爱书的民族,文化传统必然深刻地影响其商业诚信。博斯的话虽有道理,但意识中的民族优越感,仍然隐藏不住。

15世纪中叶,古登堡( Gutenberg)在法兰克福附近发明了活版印刷,并用此项技术印制了第一本图书。16、17世纪,法兰克福因此成为德国最重要的图书贸易市场。如此巨大的图书交易,首先是由德国读者支撑的,然后逐渐辐射到周边的拉丁语国家。“二战”后,德国书业协会创办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功能定位于图书版权的国际贸易。然而就历史而言,成品图书的国内交易,对德国文化和民族素质有着更深邃的影响。德国家庭有一个传统,书是不准放在脚边的,那被视为对书的大不敬。一部书,在生活中被看得如此重要和神圣,这在其他民族应不多见。

我去海德堡( Heidelberg),首先是冲着印刷机,其次才是那座美丽而传奇的古堡。

一个做出版或印刷的人,对海德堡印刷机,一定又爱又恨。这家19世纪中叶创办的印刷厂,一直行走在全球印刷机械的最前列,它的产品迭代史,便是现代印刷业的发展史。近两百年过去,现代印刷业的重大技术,几乎没有一项不出自海德堡;印刷机的革命性机型,几乎没有一台不出自海德堡。长于制造业模仿性转化的日本,跟着海德堡跑了几十年,如今依旧掉在后面气喘吁吁。海德堡总能将材料、机电、传感乃至数字技术等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吸收到印刷机械的革命性设计中去,以自己过人的加工工艺和恒定品质,占据了全球接近五成的市场。只要用过海德堡设备的工人,大抵都不愿再用别家的设备。爱不释手而且无可替代,这使海德堡设备维持着极高的垄断利润。海德堡的商业模式很简单,也很古老,但海德堡让它在每个时代都管用,始终以前瞻的技术和精湛的工艺领跑行业,便把自己养成了一头吸金的怪兽。简单测算,全球印刷行业接近四十亿欧元的利润流到了这里。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以优质的机械推动了全球

出版传媒业,进而推动了整个人类的文明传承与知识传播。

在海德堡的厂房里,我目睹一枚普通的螺钉如何经过数十道工序,最终拧紧在一台机器上。这些螺钉钢材的选择,硬度的增强,螺纹的加工,电镀的防腐,最终必须达至一个目的:直到整台机器废弃,螺钉都不能锈蚀、磨损和松动。这便是所谓的德国制造。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