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文选:德意志式的歌哭(6)
歌哭的河谷
折转回头,小径依旧明月清风。
仰望空中早已西斜的圆月,我忽然想起崔颢题写黄鹤楼的那几句诗。“白云千载空悠悠”,诗人是状景,还是抒情?是感叹人生的无常,还是玄想存在的虚无?黑格尔若临此景,又会发出怎样的喟叹,做怎样的思辨呢?德意志是一个偏好纯粹思辨的民族,这条走过一代又一代哲学家的小径,算得上德国哲学史的一个美丽象征。
与海德堡同时期创立的那些老派大学,当年主修的课程只有七门,俗称“七艺”,其中便有逻辑,说明思维的训练已是重要的必修课程。当时的大学,一般只有神学、法学、医学和哲学四个学院,前三个学院,往往被人认为受制于教廷或政府,只有哲学院绝对独立,理性的批判,享有一种绝对的自由。前三个学院是一种职业训练,只有哲学院是一种精神修养,是德意志民族薪火相传的思辨训练营。不论校外如何烽火连天,校园里总有一个宁静自由的角落,供哲学家们撑着下巴杞人忧天。拿破仑的炮弹在耶拿城外轰隆炸响,黑格尔还在图书馆里为他的《精神现象学》结尾。
德意志不会缺少哲学家,就像意大利不会缺少歌唱家,法兰西不会缺少诗人。没有人说得清,哲学家给德意志带来了什么,就像没有人说得清音乐、诗歌给意大利和法兰西带来了什么。天性吧!就是一个民族承载了一个物种的某一部分超能,用一代一代的生命,把这种潜能发挥到极致。仔细想想,人类的各个种族,一直在激发各自的天赋潜能,合力打造“宇宙精华、万物灵长”这一大IP!德意志民族在神学、哲学、历史与音乐领域的天赋与创造,定格了人类文明的多项标高。
六
从海德堡到杜塞尔多夫(Dusseldorf),那一段长长的莱茵河谷,我曾多次流连忘返。作为欧洲的母亲河,莱茵河最美的一段河谷在这里。就像长江三峡,不论沿岸驾车,还是顺流行船,每一回都像走了一条新的河道。真正天地造化的杰作,就像一部伟大的诗集,每读一遍,都是全新的审美和生命体验。
有一次从海德堡去科隆( Cologne),沿左岸乘车,一路风雨交加。翻卷的乌云填满整个河谷,汽车仿佛飞行在云层中。两岸的山峰,只有在闪电撕裂乌云的瞬间一现即逝,如同传说中的天兵天将,威武雄壮地赶赴一场战事。河谷中隐匿的城堡,如同童话中被巫婆控制的宫殿,看上去鬼气森林……
另一次在科布伦茨( Koblenz)登船,溯流而上去美茵茨( Mainz)。正好早晨九点的光景,太阳刚刚爬上东岸的山顶,鲜红的云霞映衬着青葱的山脊线,牵扯着思绪远远地向前延伸。清澈的河水倒映霞光,如一匹顺滑的红锦向后铺卷。晨雾尚未退尽,若有若无地飘荡在河谷的树丛和葡萄园里,宁静得仿佛没有从宿睡中醒来。迎面扑来的老城和古堡,如同从来就生长在那里,自然而然地融在每一幅画面中。应该很难找到另一条河谷,将自然地貌和人类建筑配搭得如此天衣无缝,仿佛在亘古洪荒中一同造化。莱茵河谷的人类文明,正在被岁月侵蚀为自然遗存的一部分,至少在审美上是如此。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