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梦里回延安(3)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一直“吹”到了现在,“飘”到了今天!新歌剧《白毛女》成为几代人共同欣赏和称赞的革命文艺经典。
新歌剧《白毛女》是实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讲话》)的重要成果之一。《讲话》让贺敬之升华了对人物命运构成与深远走向的本质认识。
在延安,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都是革命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无一例外。我曾拜访过《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听他讲过当时《黄河大合唱》词曲创作的情形。他说,那时延安正开展大生产运动,作为鲁艺的老师,冼星海当时除了给学生上课,还和大家一起上山开荒。在生产间歇期间,冼星海才得以在小窑洞里日夜赶写《黄河大合唱》的曲谱。贺敬之也一样参加过延安开荒种地、砍树烧炭等生产劳动。1943年春节过后,鲁艺秧歌队准备同延安文艺界组成劳军团,一起去南泥湾慰问。当时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开赴延安以南四五十公里的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开垦荒地20多万亩,把个“烂泥湾”变成了米粮川,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为延安等抗日民主根据地提供了重要的物资供应。贺敬之听到359旅建设南泥湾的生动事迹后,激情涌动,提笔写出了《南泥湾》这首歌词:“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从“处处是荒山,没呀人烟”到“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夸赞了这个“鲜花开满山”的“陕北的好江南”。这首歌经马可谱曲后广为传唱。除此之外,还有另一首传唱不衰的《翻身道情》,也是《讲话》后贺敬之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后创作的。
四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贺敬之——这个延安的儿子,这首影响巨大而深远的《回延安》竟是不经意间的即兴之作。
1956年3月初,贺敬之受邀参加在西安召开的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在一个雪花纷飞的黎明,贺敬之乘机从北京飞到西安,然后转乘汽车到延安。贺敬之在一篇回忆散文中写道:“呵,母亲延安!分别了十多年的你的儿子,又扑向你的怀抱中来了。”“我被紧紧地围在坑上,我的手被左右的许多手拉着……不会醉人的米酒使我刚端起来就像醉了的一样。永远的桥儿沟,永远怀念的延安的亲人们,让我们倾谈久别后的一切吧。”
在大会结束后的一个联欢会上,贺敬之想用陕北人们熟悉和喜爱的“信天游”的形式唱出这次重回延安的感受。延安的3月天还是挺冷的。在这个冷峻的夜里,他一边哼唱着一边写,一边激动地流着泪,不知不觉中竟然感冒了,嗓子都失声了。这首66行的《回延安》写出来了,可惜的是,第二天他不能上台给大家朗诵了。在晚会上,由别的表演者用“信天游”民歌那悠扬婉转的曲调唱出來,一下子感动了全场观众,掌声不绝,叫好声不绝!很快,广播电台、杂志纷纷播发和刊登转载这首《回延安》。诗人一晚上的即兴之作,成了广为传诵、好评如潮的一个新的经典。《回延安》真挚而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想要回报母亲延安的感情。它是诗人的心路历程和创作历程中的一个重要印记。
相关阅读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