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蒙尘的榆荚
蒙尘的榆荚
柯川


一
上个世纪开头的1900年,春末夏初的一天,无锡城里一户蒋姓人家为家中唯一的儿子迎娶新娘。蒋家门第堪称殷实富贵,迎娶的又是门第显赫的无锡杨家的女儿,这在当年范围不大的无锡城里可算一桩不小的新闻。
这一天,蒋家门前张灯结彩,宾客盈门,热闹非凡。新娘的花轿到了,顿时鼓乐齐鸣,鞭炮大作。人们看到在喜娘的搀扶下,新娘从花轿里款款而下。由于红盖头盖着脸,新娘的面容无法得见,但是大红罗裙下的那一双脚虽然不属于“天足”,可也并不符合当时“三寸金莲”的标准。这点遗憾立刻引起了亲友、看客们的评判兴趣。然而,没料到这家人家后来发生的事,更让人目瞪口呆。人们后来听说,新婚之夜,新娘把新郎的脸都抓破了;还听说,新婚的第二天,新娘就逃回了娘家。
这位新娘,就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杨荫榆。
二
杨荫榆生于1884年,结婚时不满十七岁。据她的侄女杨绛先生(翻译家、作家)回忆,说她的这位姑母长得“不令人感到美,可是也不能算丑”,“皮肤黑黝黝的,双眼皮,眼睛炯炯有神,笑时两嘴角各有个小酒窝,牙也整齐,她脸型不错,比中等身材略高些。”按杨先生的这些回忆推想,杨荫榆怎么说也不能算是个长得丑的女人。可不知为什么,她的母亲就是嫌她长得丑,不喜欢她,甚至还常拿她的相貌说事,当众羞辱她。从这点滴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出,杨荫榆虽然生在一个书香官宦之家,可她从小缺少母爱。而她的长年在外地做官的父亲也没时间对子女给予足够的关照。随着年龄的增长,识文断字的杨荫榆对自己的人生自有一番打算。在那个光绪皇帝还在北京皇宫里待着的年代,一个从小没有享受多少父母之爱的女孩子,大概她唯一的指望就是能够嫁一个如意的丈夫,那么相夫教子、琴瑟和谐也可以获得不错的一生。
说到此,我们就来推想,杨荫榆她在新婚之夜究竟遇到了什么麻烦,那一切又是怎么发生的。
那天经过了一番既烦琐又累人的仪式之后,新娘照例被人搀扶到洞房等待。在洞房等候新郎的杨荫榆一定是怀着一颗少女的忐忑之心在猜想:一会儿就要进来的新郎是个什么模样;她渴望那个将要和她共度一生的男人会给她爱,给她幸福;她一定也在为总算能够脱离那个令她沉闷、屈辱的娘家而感到欣慰……忽然,门开了,新郎进来了。杨荫榆见到新郎的一刹那,她一定怀疑眼前的一切是否是个噩梦。呵,那是个什么样的人哪!站在那里,咧着嘴,嗨嗨地傻笑着;一口发黄的牙,牙龈呈紫黑色,嘴角还不停地有哈喇子流下来,一个弱智的傻子!这就是母亲为我选择的要同我过一辈子的人?杨荫榆呆了、傻了!刹那间,屈辱、怨恨、愤怒的种子在心中裂变、爆炸了!见新郎哼哼着向她走了过来,她使出全身力气推开了他……以至于……撕扯,抓破了新郎的脸……第二天天没亮她就逃回了娘家。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