鬃人最初可以说是京剧文化的载体之一,戏剧舞台则是为了还原现实生活
铜茶盘子里的艺术品北京鬃人

逼真的鬃人。

《三英战吕布》场景。

鬃人陆文龙。

鬃人何元庆。
“鬃人王”到“鬃人白”
太阳升起,街边上的包子粥铺飘着食物的香气,住在东官房胡同的白大成老师和老伴儿也照常起床,开始他们的日常生活。我沿着白老师在电话中告知的路线,寻到门牌号,按响门铃,入屋就坐。见一张靠窗工作台和木柜子占据了屋子左侧部分,靠窗工作台摆放的书籍、收音机、毛笔等工具在自然光线的映照下好似电影画面。
白老师坐在工作台前的椅子上,虽已过古稀迈入耄耋之年,看上去身体仍是十分硬朗,精神矍铄。旁边的木柜子上摆放着白老师收藏的老北京玩意儿,其中插着靠旗,手拿刀枪的戏装小人是白老师的亲密“好友”,也是我此次拜访的目的。
戏装小人名为鬃人,外形看起来与皮影戏中用兽皮或纸板做的小人有几分相似,都是筒式身子,衣裤连缀不分。但脸谱和把式则是受京剧的影响,以表现京剧人物为主,还曾在皇帝小玩意儿的展览中出现过,可见鬃人也应是出身高贵。
这个繁盛于清末民初,已有百余年历史的老北京玩意儿,据说最早开始制作是一位姓海的满族人,但已年久无法考证。后来进入市场被广泛熟知是一位姓王名春佩的京戏爱好者,他常将自己手工制作的、惟妙惟肖的、巴掌大小的鬃人带到隆福寺、护国寺、白塔寺等庙会上表演和售卖,“鬃人王”的昵称也由此而来,鬃人在此阶段发展迅速。

第三代传承人白大成。

京劇大闹天宫《美猴王和花果山群猴》场景。
到了其子王汉卿,他作为鬃人的第二代传承人,以制作鬃人的手艺为生。但在新中国成立前期,王汉卿仅凭制作、售卖鬃人不足以维生,后改行修理无线电收音机,并因其儿子远在西北,一直保持着独脉相传的鬃人手艺眼见就要消失。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彼时20岁的白老师因身体的缘故,从航空工业学校休学之后在家养病。他打小住东城区报房胡同,常去附近的隆福寺庙会,庙会上的绒鸟、泥人、鬃人成了记忆中难忘的事物。后辗转结识了对民间玩意儿情有独钟的李寸松老先生,通过老先生与鬃人王的第二代传承人王汉卿见面,两位一见面,把鬃人恢复起来的想法达成一致,王汉卿决定将鬃人的制作手艺倾囊相授给白老师。就这样,白老师成为了鬃人的第三代传承人,继承了“鬃人王”优秀的制作手艺。
相关阅读
-
一个摄影记者30年的记录与思考
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受阅飞机飞跃天安门广场 刘卫兵 摄 1987年前后,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学生们争抢着买肉包子。大学时代因为没有拍摄条件,影像大多只留在记忆中。刘卫兵 摄 1996年,
-
约会
渠晋湘 在摄影艺术创作中,拍摄者几乎都知道大光圈的特点:一来可以增加进光量:二来可以让焦点之外的物体与环境呈现虚化效果,营造出梦幻般的景象。 采用大光圈拍摄,应该注意防止造
-
美食攻略 让你在家也能吃出踏青感。
放假啦,想必大家都按捺不住想要出去玩了吧!假期人员流动性巨大,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不可放松,不妨在自家公园附近,带上家人孩子,一边享受美食,一边欣赏风景。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些
-
看雪赏冰,别具一格的哈尔滨菜肴
如果有人问冬天赏雪哪里最值得去,哈尔滨一定是我能想到的第一个答案。绵延万里的白色雪花,堆砌成一条膨松柔软的纯白之路,那透着冷峻光芒的冰雕,看上去巧夺天工。这样一个冰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