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都别拦我 这氧气真是越吸越上头!
你们都别拦我 这氧气真是越吸越上头!
SINGING
★声明:本文不用于提供医学建议,诊断或治疗。高海拔有风险,每个人的高原反应症状具有差异性,本文观点仅供参考,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进入高海拔地区。
1922年,英国队到达珠峰8353米处,开启人类首次有氧攀登;今天拉萨酒吧里的男孩女孩,吸着小氧气瓶,一起随着音乐摇摆。氧气,始终是高海拔必须面对的问题。氧气会产生依赖吗?氧气该吸就要吸?高原人手一个的小氧气瓶到底有用吗?
第一次进藏前,我很认真地考虑过,要不要背上去巴厘岛玩潜水时用的氧气瓶。毕竟在我的想象里,每个前往冈仁波齐路上的朝圣者都打扮得跟太空人一样。
初中地理就学过,海拔越高,气压就越低,空气也就越稀薄。而人活着,总是要呼吸的,氧气先进入体内,由血液运输到身体各个位置,细胞有了氧气才能认真工作。至于缺氧的感觉?你可以试试屏住呼吸能坚持几秒。在海拔3000米,每吸一口空气,只相当于海平面的69%口;海拔5000米,大约海平面的半口,而到了世界最高的珠峰上,氧分压已经只剩下海平面的30%了。平时运动起来我就呼哧呼哧的,一旦上了高海拔,就得“呼哧呼哧呼哧呼哧呼哧呼哧”。
数据显示,一般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容易高反,男性比女性更容易高反,高反的发生率与男性体重指数呈正相关,与女性的体重指数无关。所以,什么人最容易高反呢?我这样的男性肥宅青年,基本见一个高反一个。很多人会说,别把高反太当一回事。根据《汉书-西域传》载,公元前去往印度取经的使者,就需要穿越“大头痛山”和“小头痛山”。对,急性高原反应的临床症状,主要就是头疼、头晕和呕吐。
“头痛归头痛,实在不行,忍忍也就算了。”如果这么想,你就大错特错了。
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的耐受性最差,一旦大脑皮质缺氧加重,就可能由高原反应转化为高原脑水肿,陷入昏迷;同时缺氧还会导致肺动脉高压,这就成了肺水肿,进一步引發呼吸衰竭。你可以把头疼当作小事,但这是身体在向你发出信号,一旦从高原反应演化为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情况就变得危险得多。如果不及时处理,毫不夸张地说,高原反应是危及生命的疾病!


每一家拉萨的药店,都少不了高原四大神器:藏红花、红景天、冬虫夏草和氧气瓶。藏红花和虫草用来延年益寿,红景天和氧气瓶则提醒你最重要的是“活在当下”。
缺氧了怎么办?首先反应当然就要吸氧,在《高原医学》上,急性高原反应的治疗方式第一项写着就是“吸氧”。当你感到头疼欲裂、眼压升高、手脚麻木、恶心呕吐,别犹豫,找到最近的医院或者诊所,里面已经摆好了一排排的靠椅,椅子上躺着一排排眼神迷离的顾客,吸上一口,便是神清气爽。医院里吸完氧还不够,吸得够爽,当然还要打包带走,便携式的氧气罐在西藏的旅行视频中可谓是人手一个。开车上垭口,先吸一口氧,拍照再吸一口,配着氧气,高原的景色也变得格外动人。此生必驾的318上,从启程20一瓶的氧气,一路吸到50一瓶,有人吸出了销魂,喝冰可乐的时候都没这么爽,还有人吸出了爱情,夫妻双双吸氧把家还。
相关阅读
-
看雪赏冰,别具一格的哈尔滨菜肴
如果有人问冬天赏雪哪里最值得去,哈尔滨一定是我能想到的第一个答案。绵延万里的白色雪花,堆砌成一条膨松柔软的纯白之路,那透着冷峻光芒的冰雕,看上去巧夺天工。这样一个冰雪天
-
美食攻略 让你在家也能吃出踏青感。
放假啦,想必大家都按捺不住想要出去玩了吧!假期人员流动性巨大,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不可放松,不妨在自家公园附近,带上家人孩子,一边享受美食,一边欣赏风景。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些
-
一个摄影记者30年的记录与思考
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受阅飞机飞跃天安门广场 刘卫兵 摄 1987年前后,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学生们争抢着买肉包子。大学时代因为没有拍摄条件,影像大多只留在记忆中。刘卫兵 摄 1996年,
-
约会
渠晋湘 在摄影艺术创作中,拍摄者几乎都知道大光圈的特点:一来可以增加进光量:二来可以让焦点之外的物体与环境呈现虚化效果,营造出梦幻般的景象。 采用大光圈拍摄,应该注意防止造


